世界建筑的奇葩闽南古厝

薛岚侨

闽南古厝

一、闽南古建筑——古厝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和公共建筑,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来说,闽南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级市大部分、龙岩市新罗区和漳平市绝大部分。

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主要分布在福建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莆田市及其所辖的泉港、德化、永春、安溪、南安、惠安、晋江、石狮、南靖、平和、云霄、诏安、东山、漳浦、龙海、华安、长泰等地。

闽南古建筑体现了闽南文化。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土著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与自己生活环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的闽南建筑。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闽南建筑具有极明确的辨识性。随着闽南向外发展的移民,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扩散出去,明末传播到台湾,清代则远播至南洋,如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台湾自从明末郑成功驱荷之后,大量的漳泉移民涌入,后来虽有客家人移人,但闽南文化在台湾仍是主流。

闽南建筑,无论寺庙道观或民间宅第,屋顶多喜作曲脊,曲面特别明显,并且弯曲度随着建筑规模变化,越是高等级的寺庙或士绅宅第,其屋脊起翘越明显,被称为“燕尾脊”,民间相传要具备官位才能建燕尾脊。

闽南式建筑的屋瓦有朱色与青色两种,但屋脊却少用瓦,而是以砖砌出曲线,外表粉刷白灰这是一种现场手工才能完成的屋脊,与中国北方多用琉璃瓦件砌脊大不相同。也因为系匠师在屋顶上完成,因此发展出各种工艺,例如彩画、泥塑、镶瓷或陶片剪粘,屋顶的曲度由工匠判断制作,多彩华丽,成为视觉的焦点之一。

闽南建筑内部,特别是寺庙,会发现闽南传统建筑保存了宋代建筑的许多特征。在宋朝李诫《营造法式》这部建筑专著中,特别绘有向上略弯曲的“虹梁”与成排相迭的斗棋“襻间”,这些宋朝的构造特征都可在闽南建筑上看到。闽南古建筑较少做天花板将梁架遮住,反而喜将梁柱斗棋露出来,施之精细雕刻,最明显的是瓜柱雕成“瓜筒”形,圆胖形的瓜筒下方还伸出爪子,有力地包住梁身,彰显它的力学美感。

屋檐下及室内梁架可以看到“斗棋”,这是中国古建筑最具特色的构造,以许多“棋”与“斗”将屋顶重量层层传递下来,发挥缓冲与悬挑的作用。闽南古建筑的“斗”使用有曲线的形状,斗底凸出一道线,古称为“皿斗”,这是汉代就使用的形式。棋身弯曲也比较眀显,被称为“关刀棋”或“葫芦平棋”也多用单向的“插棋”。这些技术在宋代东传至日本,如今在奈良东大寺南大门及兵库县净土堂仍可见到这种特色的斗棋。闽南的传统建筑除了红砖、曲脊、梁架与斗棋具备明显特色,还特别善于用石。闽南盛产质优的花岗石,包括白石与青石。最受欢迎的是南安的白石与惠安玉昌湖的青石,这些石材近年因环保而渐少开采,显得更为珍贵。

在优质石材的基础上,闽南石匠的功夫也是举世闻名的。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双塔为宋代所建,东塔“镇国塔”高48米,西塔“仁寿塔”高45米,皆为五级浮屠,塔身全以花岗石砌成,檐下斗棋亦巨石雕成,可看到前述的“皿斗”特征。不仅是在开元寺这样的大寺,一般寺庙道观也大量运用石材。除了柱珠、抱鼓石、门枕石、石狮及龙柱,寺庙、大宅的正面也喜用石,因此从墙脚的“地伏”“柜台脚”“裙垛”“腰垛”及上层的“螭虎团炉”石窗、门楣,皆可用石雕成,不仅精美且极坚固。

二、闽南建筑的特色

闽南建筑的特色,可通过这首诗体现出来:“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我们分别解读。

(一)、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红砖文化

福建有四大民居,即土楼、土堡、红砖、灰砖,其中红砖古厝是最靓丽的,主要分布于闽南和台湾等地。它的建筑材料很简单,是闽南的先民在遥远的岁月里,融合中原文化的智慧创作。把闽南特有的红土,烧制成优质的红砖红瓦,砌筑墙顶和地面,一扫其他民居的灰暗色调,建筑整体色彩鲜丽,赏心悦目。红砖文化是闽南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在台湾以金门最为集中。

红砖厝

闽南大地上数百座古厝建筑,是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古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在闽南古厝的传承中,“红砖文化”不止是闽南古厝建筑特色的发展与成就的概括,也是与闽南人民的精神世界相连接的文化,是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二)、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屋顶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是最为引人注目的部位,被称为“美丽的冠冕”。闽南传统建筑屋顶的形态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兼容并蓄,表现出多元化的面貌。线条优美、装饰繁缛、工艺复杂等特征,成为闽南传统建筑屋顶的典型代表形态。

1、闽南传统建筑屋顶基本原型

闽南红砖大厝的屋顶正脊曲翘反宇,中间低平,大厝屋顶通常分为几段,作高低不同的错落,大多为悬山,硬山配燕尾脊和马鞍背形式。其中燕尾用于主厝,马鞍用于护厝。燕尾和马鞍背是闽南古厝的屋顶的基本形态。

闽南燕尾脊屋顶

闽南传统建筑屋顶由三部分组成:

(1)、尾脊:包括正脊、小脊、垂脊、曲脊四部分。正脊为横走向,是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成的屋脊,在脊堵部分用镂空的砖块或灰泥组合图案、碎瓷剪粘、方形花瓷砖片等做装饰,大都川在正厅或正房。小脊只是水泥和砖头塑做的两道长线,一般人家用,或在护龙等不重要的屋顶上,垂脊是纵向的屋脊,分布在斜坡两边,和小脊做法雷同。曲脊则是正脊和垂脊的交接处,燕尾、马背都是它的变化装饰。

(2)、纹路:曲脊和垂脊向山墙面的凸出部分排列整齐且连续随曲脊和垂脊成圆角或山形的古瓦或砖块。最凸出者叫主纹路,主纹路下方的叫里纹路,上方的叫外纹路除美观外,纹路还起到保护山墙上装饰物的作用。

(3)、斜坡:主要指瓦片的排列,民间多用弯凹的板瓦,宫殿多用半圆筒的简瓦。

2、闽南传统建筑屋顶的造型特色

(1)、寺庙屋顶特色

闽南寺庙建筑的屋顶正脊成曲线,脊角起翘显着,使得正脊弯曲很大,从而在视觉上克服了正脊的僵直感。正脊两端起翅呈尖脊,尖脊的样子似燕尾,其两端末端分叉为二,所以又被称为“燕尾脊”。燕尾起源于中国宫廷建筑的鸱尾,其燕尾屋顶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意义。燕尾分单曲和双曲,其顶部高耸、两端翅起并镶嵌着色彩斑斓的花鸟虫鱼瓷雕加上屋脊曲线的强调处理,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屋脊翘起的曲线有的较为挺直而显得厚重,有的较为弯曲而显得轻巧。

这一形式在寺庙建筑中最常见,代表着神圣崇高的地位。首先,闽南地以寺庙装饰与屋顶和梁柱的比例极为夸张,远观鲜艳夺目,近看内涵丰富、造型众多、细节生动、制作精美。屋脊繁复的造型和图案是用彩色碎瓷片粘结在灰泥塑成的雏形上形成的,这种装饰方法叫“剪粘”、”剪花”,也有称做“剪碗”的,是泉州以南地区寺庙建筑特有的装饰方式。其次,闽南寺庙建筑脊饰的丰富造型让观者感受到精雕细琢的技艺,它的釉彩则使人获得缤纷艳丽的视觉感官体验。更重要的是,这些装饰表现出祈福教化、趋吉避凶与自我表彰的题材内涵,可以强烈地激发观赏者的内心共鸣并激发其对宗教的虔诚。

闽南寺庙

(2)、民居屋顶特色

相较于寺庙屋顶的艳丽繁缛,闽南民居屋顶的特点则更为简单适用,却不失特点。民间说法,只有做官或中科举的人家才可使用燕尾脊,但实际并非如此。除了采用燕尾屋脊的建筑,闽南系建筑山墙面因形如马背弓起,故通称为“马背山墙”。马背形式多种,造型依风水的五行分为:金(形圆)、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锐)、土(形方)。

圆形马背山墙

(三)、“出砖入石”砌墙方式

出砖入石构筑墙体

闽南古建筑文化的特色,“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一种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砖石虽然质地各不相同,以大块的灰白花岗石与片状的朱红色条砖穿插组合,用它筑墙、起厝、铺埕,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多样不规则的结构,反而整体烘托出浑厚、刚毅的砖石气势。用这种方法砌墙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因而,被人们广泛采用,沿袭成风,成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奇景。

“出砖入石”的出现,传说最早是明代闽南沿海一带遭倭寇袭扰后,人们利用倒塌房屋残垣断壁的砖石重建家园而形成的一种建筑方式。也有传说是明朝万历年间闽南的一次大地震的灾后,灾民们在一片废墟里,就地取材,利用倒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来构筑墙体,重新营造自己的家园……。

由石头和砖接缝形成的点、面和线的组合很好地利用了石头表面和砖表面之间形成的颜色和纹理对比,以及白色石头表面和红砖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各种不规则的组合。无论是石头和砖块之间明暗的对比,还是颜色的和谐,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放松和冲突的情绪,都是闽南红砖文化的独特风格。

闽南住民们以“金包银”、“鸡母生鸡仔”、“百子千孙”等意蕴吉祥的名称描述独特的民居结构“出砖入石”的建筑形式,体现出闽南人在苦难中崛起的坚韧,生动地反映了闽南住民在营建安居福祉时,祈求大富大贵、繁衍不息的心态。

红砖所呈现的红色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而大厝墙的构造和装饰则更有审美特点,即是墙石混砌的“出砖入石”。红砖与白石混砌,形成质地与颜色的强烈对比。同时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点、线、面的组合又形成了独特的几何装饰美。除此,工匠们还在山墙上用炭泥塑纹花,贴嵌彩色瓷片装饰,上雕有火纹、云纹及细致生动的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等各种优美图案。

(四)、古厝开间、布局和功能区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闽南古厝根据开间大小,民间普遍称呼这种合院建筑为三间张和五间张,其按进深大小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五种。其中二进的大厝为小三开间或小五开间,三进或三进以上的称大三间张或大五间张。而“一进”民间俗称“一落”,如“三进”为“三落”。在建筑单体名称上,以三落为例,通常第一进称“下落”(前落),第二进称“顶落”(上落),第三进称“后落”。

三间张大厝示意图五间张大厝示意图

红砖厝是以家庭为单位,为四周封闭式闽南大厝。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

正屋前面两侧有二厢房,俗称“榉头”。“榉头”朝天井一面常敞开,使大房既能通风,又避免阳光逼射,有遮阴纳凉作用,也是客人、随从休憩之所。前落与后落以两“榉头”相连,两落往来甚为方便。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设的户外广场称“埕”。埕中或仅排列小盆花,留出较大场地,作为来客停放车辆、轿马的地方;或布置为庭园,栽花植树,假山小池。

大厝内布局

“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

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门悬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藏间。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五开间即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古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体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

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有贵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轩密谈。有事时,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

(五)、悬梁屋脊剪瓷雕

红砖古厝的屋顶都配以灵动美丽的燕尾、马鞍,装饰以吉祥图案,墙体、梁柱、门窗等多辅以木石的透雕、漏雕、圆雕、浮雕图饰和精美绝伦的砖雕、木雕等特色工艺,异彩纷呈,精巧多幻。其中砖雕尤为独特,其文化艺术表现力之强烈,是全国其他类别民居所没有的。

古厝剪瓷雕

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风动石景区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关帝庙。这座经历几朝风雨的古建筑,至今依旧岿然不动,闪耀着别样的艺术魅力。就是这座中外驰名的关帝庙太子亭的屋顶,屹立着一百二十个英雄人物及其故事,如李世民登基、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等等,造型生动,千姿百态。这些就是最具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剪瓷雕,剪瓷雕的具体历史渊源已不可考。相传,从宋代晚期兴建西山岩的“初来寺”时就已经有了该项技艺。到了明代,东山兴建寺庙、祖祠,该项技艺便开始盛行,至今在闽台地区乃至东南亚均有着较大的影响,在那些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园林建筑中,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装饰。

剪瓷雕选用胎薄质脆的彩色瓷碗为原料,按照需要,用钳子、木锤、砂轮等工具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瓷片,剪成各种形状,然后用再用水泥、贝壳灰、麻绒、红糖水(红糖水,起到增强粘性的作用)搅拌而成的粘胶,把它贴到以瓷条、铁丝、壳灰捏就的胚胎上)。按照艺术造型的需要砌粘出人物、动物、花卉、山水,或镶嵌于民居的照壁,或耸立于寺庙宫观与府堂之屋顶、屋脊、翘角、门楼以及墙面的水车垛上。

“剪瓷雕”的“剪刀”非同一般。它形似平口老虎钳,但钢口不能太硬,如果硬碰硬,就容易将瓷片剪碎。这种钢口偏软的剪刀,长度在25cm到35cm,它在熟练的艺人手里,能很快地将瓷器分割成各种形状,再修整出所需要的、边缘光滑的瓷片。

剪瓷雕分为平雕、立雕、圆雕、叠雕、半浮雕。平雕着重于构图,一般用于近景;叠雕则多用于高处屋顶的龙凤走兽、水族飞禽和花卉树木,用片片彩瓷表现凤毛麟角、红花绿叶,无不栩栩如生;立体雕难度最大,多用于古装戏曲人物。武将的盔甲,文官的蟒袍,才子佳人的宽衣窄袖,只有立体雕方能奏效。

立体雕须先用硬度强的铁丝或竹篾做骨架,敷上用黄麻茸或稻草茸和着红糖浆拌成的粘性泥灰,打好泥塑坯型;再粘贴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剪瓷片,一个个形神兼备的人物、动物便呼之欲出。

剪瓷雕设计图

(六)、闽南民居外墙

民居外墙包括三个方面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红砖古厝廊墙的制作非常考究,墙角以泉州白花岗岩雕琢,墙体下部均用花岗岩砌高一米左右,上部以红砖为主,墙身大多雕塑麒麟、花草、博古等图案。墙身再往上,常以整块透雕龙凤青斗石嵌入墙上,或塑些故事、松竹梅图案,或刻上主人的官职,房屋建造年月等。近代的还用彩色水泥勾勒做出各种图案,虽经一百多年日晒夜露,风吹雨打,至今色泽不褪,颇为艳丽。

三、中华传统文化对闽南古建筑的影响

1、传统建筑屋顶体现等级观念

闽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屋顶以硬山为多,悬山多见于闽南山区。歇山顶起源于中国南方,闽南寺观尾顶广泛使用。闽南建筑用庑殿顶,只有泉州文庙大成殿一个例子。

(1)、硬山顶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封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常用于中国传统民间居住建筑中。硬山顶建筑等级最低,硬山顶低于悬山顶、悬山顶低于歇山顶、歇山顶低于庑殿顶。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而宫墙中两庑殿房也多有硬山顶。

硬山顶实景图硬山顶设计图

(2)、悬山顶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悬山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其特征是:各条桁或檩不像硬山那样封在两端的山墙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墙以外,以支托悬挑于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说悬山建筑不仅有前后檐,而且两端还有与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于是其两山部分便处于悬空状态,因此得名。

悬山顶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样式,但在唐朝以前并未用于重要建筑。和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

悬山顶实景图悬山顶设计图

(3)、歇山顶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古代中国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

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其样式最早可见于汉阙石刻,在汉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顶。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

歇山顶实景图歇山顶设计图

(4)、庑(wǔ)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日语称寄栋造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但在福建沿海地区和琉球的民居为了防风而采用庑殿顶。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

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弘义阁、体仁阁则为单檐庑殿顶。

庑殿顶实景图庑殿顶设计图

2、闽南民居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最大

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

人物题材以忠孝节义、古圣先贤故事居多,传统民间信仰重伦理秩序、善恶分明,强调三纲五常与天人合一的精神,所以符合祈福教化的戏曲故事成为最常见的表现内容。如关圣帝君庙常以三国演义为范本,妈祖庙常以妈祖的故事或二十四孝为题材。龙凤等飞鸟走兽题材也有丰厚的历史渊源,龙为四灵之首,民间传说将其装饰于屋顶,奔腾或飞舞着抢珠、护塔,激浪霖雨,可以防止火烧;凤凰取其鸟中之王之意,象征高贵与美丽。还有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被称为八瑞兽,如鹿代表禄等。随处可见的极富装饰韵味的唐草纹曲线优美,构成自由,多作头尾相连,绷绕往复做九连环状,自由灵活适合做各种图面的镶嵌,具有连绵不断的象征意义;花瓶则有“平安”的寓意:这些都带有趋吉避凶的意味。

3、天人合一:闽南建筑风水学

《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这就是对住宅的哲学定义。如漳州市东山县东山岛的宅第建筑,就秉承了河洛地区的文化渊源。

选址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座宅第的整体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轮廓的寓意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

相传东山岛在建蔡厝时,曾受江夏侯周德兴指点,抓住山海做文章,独特的月牙形的庭院围墙,偏门斜门斗,背靠岵嵝山,面向东山第一高峰苏峰山,左邻南溟书院,右瞻文峰塔,居“半江沉月”之穴,达到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环境静谧优美,舒适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负责设计承建的土木师傅与建铜陵关帝庙(一说是城隍庙)为同一帮人马,因而整座月眉厝的建筑布局与东山关帝庙相仿,为“皇宫起”大厝,而且融合了“双眼”、“独眼”、“双眼护廊”、“独眼护廊”、“三角厝”等当时东山所有的住宅厝型,在使用功能上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等级观念。墙裙上不当之处还往往配以石雕装饰。大厝大门配置一对方形门枕石。天井大门梁山青石门墩,5级石台阶,天井为石埕,外埕为土埕,畅通开阔,外围墙筑为月眉形,外门楼置在围墙左侧,‘门斗’略有歪斜,门高不及常人身高,故出入须躬身。门前有11级石台阶,总体布局系按数术要求建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蔡稿尤为重视宅第的“水口”,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月眉井,且巧妙地利用了周围的桃井、颜厝井、七仙洞井、高氏井、大老井、厝前井,与自家的月眉井,形成“七星伴月”之格局。这些信息传递出蔡稿对风水文化的顶礼膜拜与笃信不疑。

风水学在闽南地区盛行,闽南风水的各种书籍流行于中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如《沈氏闽南学》、《中州派闽南学》、《闽南古义四种通释》、《闽南捷决》、《大闽南路透》、《大闽南实验》、《孔氏闽南宝鉴》、《正统闽南派家居风水秘本》和《闽南宝鉴》等。

4、体现五行的“马背山墙”

除了采用燕尾屋脊的建筑,闽南系建筑山墙面因形如马背弓起,故通称为“马背山墙”。马背形式多种,造型依风水的五行分为:金(形圆)、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锐)、土(形方)。各种马背细部根据地域差异而略有不同,但终归在这五种形式的变化之内。大户人家或经济比较好的,常在屋脊中部置“五宝瓶”之类吉祥物,瓶内置五谷、毛笔、钱币、铜镜等。五谷为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毛笔祝人文荟萃,文化昌明;钱币祈财源广进;银镜则用以驱邪镇妖。

五行马背山墙

5、遗留中原文化痕迹的匾额——“衍派”和“传芳”

在闽南的土地上,无论在宁静的乡村或繁华的市镇,无论是绮丽堂皇的民居楼房亦或庄严肃穆的家族祠堂,门楣的匾额上,随处可见镶刻着这些醒目的大字:"金墩衍派"、"清河衍派"、"陇西衍派"、"军城传芳"、"江夏传芳、""金墩堂"等。

下面是一些姓氏的衍派和传芳:

李--陇西衍派、梧桐衍派、沙堤传芳、龙凤传芳

王--太原衍派、开闽衍派、开闽传芳

张--清河衍派、曲江衍派、鍳湖衍派

刘--彭城衍派、禄阁传芳

郭--汾阳衍派

郑--荣阳衍派、荥水衍派

董--雁门衍派

许--瑶林传芳、瑶林衍派、高阳衍派、太岳传芳

傅--版筑衍派、银青衍派

曾--龙山衍派、三省传方

汴梁衍派陇西衍派版筑传芳九牧传芳

“传芳”比“衍派”更突出地域性。衍派指的是姓氏的发源或渊源,这与历史上中原和北方居民大量南迁紧密相关。众所周知,如今闽南主体居民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随着移民成为当地居民的主体,中原文化也成为闽南文化的主体。如闽南乡间巷陌的古厝门楣上会刻着“紫云衍派”(黄姓),“颍川衍派”(陈姓),“荥阳衍派”(郑姓)、太原衍派(王姓)等,这些堂号均证明中原传统在闽南的延伸。

传芳一般指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一个姓氏在迁徙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衍生出姓氏的支脉,也出现了不少贤才俊杰,或经历了一些值得铭记的事,或遗存下一些珍贵的物件,许许多多佳文美谈依然流传至今。例如,王姓的“开闽传芳”,以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入闽,雄踞一方,在闽建立了丰功伟业为荣;谢姓的“宝树传芳”缘于东晋人谢安与其侄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扭转了东晋危局的著名战役为荣。

四、闽南古建筑留有海洋文化、南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烙印

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各种西方模式的建筑纷至沓来,福建有多万人旅居海外,东南亚各国的建筑形式也会流播到福建。例如,泉州出现多种宗教建筑并存的景观,厦门鼓浪屿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闽南兴建方言称为“五脚基”的临街骑楼,闽南、莆田等地侨乡出现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都是福建受海外文化影响在建筑中的明显反映。

中西文化交辉的古厝群

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

在泉州各种传统建筑中,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在近现代尤为多见,相当部分都是当年的华侨回国建造,有的建筑材料还是从国外漂洋过海运回的。至今,散落在大街小巷中的中西合璧的古民居建筑就是明显的佐证。这些中西合璧建筑,是了解各个时期泉籍华侨活动、商贸往来、历史文化的难得的素材,更是研究泉州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活史料"。

民居建筑群既沿袭,保留了传统的闽南民族建筑风格和特色,又部分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中的装饰艺术特点,堪称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与中国域外建筑艺术合璧的杰作。此外,俗称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楼式"的闽南侨乡民居"番仔楼"也是其代表作。

1、番仔楼(又称番客楼)

番仔楼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的南洋归国华侨所建,因为建筑样式中西合璧,与闽南传统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筑材料多为南洋直接运输而来,故被称为番仔楼(“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贬称)。

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因设计师建筑想法各异,工艺价值高,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让人惊叹,是闽南侨乡的一颗颗建筑瑰宝。番仔楼以闽南泉州数量及精品为多,番仔楼不仅建造精美,并且富含华侨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泪,每一栋番仔楼背后都有一段下南洋、抗战、国共对峙、文革等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其中以石狮永宁镇丰富的番仔楼样式及丰富内涵为代表。

番仔楼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闽南一带华侨多到南洋一带创业,归国之后建造番仔楼,现存的番仔楼大部分是在清末到解放前后所建。

番仔楼可以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按照传统的闽南民居木结构营造技艺所建,即利用大木作作为受力结构。另一类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所建。这两类不仅营造技艺不同,并且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分别,一般来说,传统技艺营造的番仔楼,立面多采用传统的闽南红砖,而钢筋混凝土的则是水泥立面。一般来说,采用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所建造的番仔楼所包含的中式元素和闽南传统工艺比钢筋混凝土的番仔楼多得多。

西洋式番仔楼西洋式番仔楼西洋式番仔楼西洋式番仔楼西洋式番仔楼

五、闽南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文化、建筑科技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1、闽南古厝“双坡曲”具有抗风科学道理

古厝双坡曲设计抗风能力强

泉州五中高一二班学生张嘉焜,通过科学实验证实了闽南传统“皇宫起”即“双坡曲”屋顶,比其它形制建筑具有更好的抗风性、耐受力,“皇宫起”建筑冬暖夏凉。

为此,他的《闽南古大厝“皇宫起”大屋顶探秘》荣获第十七届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

张嘉焜在学校组织参观闽南古大厝的研学旅行活动中,他独辟蹊径,思考“皇宫起”建筑为何在多台风的闽南地区能屹立数百年不倒等问题,通过实地观测、请教建筑专家、大胆作出科学猜想、进行系列实验验证等方式,论证出闽南传统“皇宫起”建筑“双坡曲”屋顶比其它形制建筑具有更好的抗风性。同时,对“双坡曲”屋顶为何更有耐受力、“皇宫起”建筑为何冬暖夏凉等问题进行了思考探索。

古人修建“皇宫起”多为就地取材,不过是红土、砂石、蚵壳灰等寻常材料,为何能在台风频袭的闽南地区屹立上百年而不倒?屋顶上薄薄的几层瓦片,为何能承受人踩踏行走而不破损?只有单层高度的低矮房间,为何冬暖夏凉宜于居住……。这个造型奇特的大屋顶,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奥秘?张嘉焜走访了数位从事仿古建筑工程的老师傅和园林设计院的专家。原来,他眼中的那“人”字型屋顶,学名为“双坡曲”,正是闽南古民居有别于国内外其他民居建筑的最大特点。

古人一定在“双坡曲”里埋下了防风的“密码”!找到线索的张嘉焜倍感兴奋。这个几代闽南人摸索出来的神奇屋顶,用到了什么样的科学原理?一天在夏令营活动中玩过的无人机,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无人机的螺旋桨凸面向上,使得它得以运用物理学中的“伯努利原理”,摆脱地球吸引飞向天空;“皇宫起”屋顶的“人”字形截面形状,正好与无人机螺旋桨方向相反——凸面向下。如果按照“伯努利原理”进行逆向思维,此时气流对屋面的压力是向下的,风力越大,向下的作用力也就越大,意味着屋顶就越不容易被大风掀起!

找到了“钥匙”的张嘉焜,开始了“开锁”的尝试。首先是设计制作合适的实验模型,“皇宫起”建筑往往有好几进,什么样的模型才是最相似的?在对建筑实物进行进一步观察分析后,张嘉焜发现大屋顶最“吃风”(闽南语中承受风力的意思)的位置是主体建筑的中厅部位。

张嘉焜找到市区几处“皇宫起”建筑实地勘测了主体建筑的外形尺寸,比如中厅屋顶的最高、低点尺寸,地面投影长、宽等,再按30比1的比例设计出一个缩小的中厅模型。接着,就是采用控制变量等方法进行系列的实验验证。他借用了学校保卫科的强力风扇,向物理实验室借来电子秤和手持式风速仪,初步的实验证实了原来的猜想:木制中厅模型在无风静态下对电子秤压力约为克力,而在7m/s左右的水平风力作用下,电子秤读数为克力左右,说明“双坡曲”屋顶受到的气流作用力是向下的。

为了证明“双坡曲”屋顶的抗风性比其它形制的屋顶好,张嘉焜又做了一组对比实验:制作两个相同尺寸的中厅模型,区别在于一个是“双坡曲”屋顶,一个是斜面屋顶,然后在相同角度用相同风力吹向模型。数据显示,“双坡曲”屋顶模型对电子秤的压力明显大于斜面屋顶。经过多组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充分说明了“皇宫起”建筑的“双坡曲”屋顶比其它形制建筑具有更好的抗风性。

张嘉焜还发现,建筑工人在“双坡曲”屋顶上行走自如,并非因为他们练就了“轻功”,而是因为屋顶上安装有“走砖”,利用的是物理学上增大接触面积以减小瓦片承受压强的原理;“皇宫起”建筑冬暖夏凉,应用的是物理学上的“康达效应”,屋顶凸面向下夏天能够将气流引向瓦片底部,有利于热空气排出,冬天则因为房屋朝向热气不易散发……。

2、泉州是闽南古建筑的杰出代表

(1)、泉州22处古建筑、古文化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年7月25日,在福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泉州申报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2处古迹遗址包括: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2)、泉州拥有国内多个古建筑之最

天后宫,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妈祖庙;

妈祖庙——天后宫

草庵摩尼教寺,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寺庙(摩尼教在公元3世纪所创立,摩尼教被称为明教等,摩尼教的发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等成分);

草庵摩尼教寺

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我国惟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史的专门性博物馆;

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海港大石桥;

安平桥,是我国最长的古石桥;

伊斯兰教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墓;

开元寺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石塔,高48.24米;

开元寺双塔

清源山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庙;

伊斯兰教清净寺

南安丰州九日山的祈风石刻群,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的祈风石刻;

崇武古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花岗岩滨海石城。

为保护好古建筑和文物,泉州晋江市于年初启动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这也是福建省重点项目。项目总范围亩,投资规模初步概算为10亿元,分为一期核心保护区、二期坑仔堀片区和三期闽台田园风光区进行建设。其中,现存的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幢各式古建筑都属于一期核心保护区,占地亩,将打造为高品质的城市文化休闲空间。而占地亩的仔堀片区,则规划成游客服务中心、酒店、大师工作室、停车场等。

梧林古村落

(3)、留下大量珍贵宗教遗迹的“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

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宗教门类齐全,名寺古刹众多。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历史上海上交通发达,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日本教、拜物教等多种宗教和发源于中国的道教曾相继在这里传播。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许多雄伟瑰奇,建筑艺术精致独特的宗教活动场所,造就了许多闻名海内外的宗教人士,也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胜迹。至目前为止,全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14个单位中,与宗教有直接关系的达11处之多,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的46个单位,宗教占23个。因此,泉州被佛教称“泉南佛国”,被道教称为“闽南蓬莱”。

延福寺、元妙观是福建省最早建造的佛、道寺观之一,全市有名称可考的佛寺达余座,道教宫观岩洞也达几百处。不少寺庙、宫观在海内外有着重要影响。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年)现存于市区的清真寺是中国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中国十大名寺之一,还有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高徒三贤四贤埋骨之地灵山圣墓,至今都是海内外穆斯林景仰、朝拜的地方,现存多方伊斯兰教石刻占全国同类石刻三分之二以上,成为稀世瑰宝。位于晋江市的摩尼教石刻遗址,是一座驰名中外,全国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址。此外,泉州还有许多国内罕见,很有特色的如位于清源山的老君岩道教雕像,耸立于开元寺内的东西两座佛教石塔。

佛教延福寺道教元妙观

佛教:

泉州是佛教传入中国较早的地区之一,西晋太康九年,公元年佛教就开始在泉州传播,并建佛教寺院。泉州历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称可考的多达多座,现尚存座。

道教:

道教西晋太康年间(—年)就在泉州传播,并建造了位于市区的白云庙(现元妙观)。泉州目前道教宫观余座。

基督教

基督教于公元年传入泉州,并建有一座礼拜堂称兴明寺。泉州现有基教堂余座。

天主教自唐朝贞观九年(公元年),泉州现有天主教堂4座。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唐武德(—年)开始在泉州传播。伊斯兰教主要是泉州市回族等少数民族中的穆斯林群众信仰。(包括一些海内外来泉经商、旅游、学习等信徒)。现有伊斯兰教清真寺2座。

祖籍泉州的海外华侨和台港澳同胞的总人口达1万人以上。泉州先民离乡出外谋生,同时也将宗教信仰带到异国他乡,并逐渐建造寺观供奉。至今,晋江龙山寺在台湾廨院达座,台湾98座清水祖师、多座妈祖庙、座富美宫、多座保生大帝庙宇等许多寺观都是从泉州分炉过去。此外,泉州还有众多寺庙、宫观以及乡土神祇传入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中,供奉泉州乡土神祇的寺庙宫观到处可见,他们都认泉州寺观为其祖庭。目前为止,泉州己接待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万人次的客人,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泉州对外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泉州文明网(责任编辑:林婕黎灵寿):张嘉焜:闽南古建筑“皇宫起”探索者

作者简介:

薛岚侨曾任中国社科院国际易学联合会,易学与经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联合大学易学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国城市综合体研究中心首席易学顾问,中国万镇发展研究中心首席国学顾问等职。

7年8月8日,在第十回世界易经大会上,被大会理事会评选为“世界著名易学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