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逼近华北,妄图以武力吞并中国。而蒋介石反动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实行“不抵抗主义”一再妥协退让。驻守在华北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奉令节节败退,日军长驱直入,铁蹄所至,人民惨遭蹂躏,祖国神圣领土大片沦陷。
八路军东渡黄河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主动地将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对敌斗争。是年九月,八路军一二0师、一二九师、一一五师在朱德总司令的指挥下,由陕西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深入敌后,抗击日本侵略军,并以山西为中心,建立晋冀豫、晋察冀、晋绥抗日根据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武器装备质量低劣,数量严重不足,有时不得不使用古老兵器,如大刀、长矛等去和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
才郎沟八路军修械所旧址该村的传说,相传村外沟里多豺狼,故名豺狼沟,后嫌不雅,又改名为才郎沟。后被八路军当作修械所了。这也是与当地人民联系一起的共同打击敌人的有效举措。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坚决执行了“取之于敌”的方针,同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紧密配合,在对敌斗争中,灵活机动,英勇顽强,以缴获敌人的武器补充自已,不断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当时,根据地流行的《游击队之歌》中唱道: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生动地描述了我军武器装备来源的一个侧面。
修械所的故事为了及时修配缴获敌人和战斗中损坏的武器,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就创建了自已的兵工厂,曾有职工一千多人。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只剩三十余人。这些同志一部分留在陕北组建新的兵工厂一部分随军东征,来到山西进行战地修械。随着抗日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斗日趋频繁,修械任务不断增加,部队从各地招收工人,使随军修械班由小变大,发展成为人数较多的修械所。到一九三八年时,八路军各部队在山西境内活动的修械所共十三个,聊千四百余人。
在晋东南,属晋冀豫根据地的有九个修械所,职工近六晋百人,月修理枪械两千多支。它们是:
一二九师供给部修械所,职工二十余人,技术骨干多为晋红军时代的修械工人。月修枪械二百余支。
一二九师骑兵团修械所,以来自峰峰煤矿机修工人为骨干组成,职工三十余人,月修枪械三百余支。
一二九师高峪修械所(以归属关系和成立时所在地命名,下同),以招收正太铁路和煤矿机修工人为骨干组成,职工八十余人,月修枪械二百到三百支。
一二九师高平修械所,以晋城修枪工人为骨干组成,职工六十余人,月修枪械二百余支。一二九师梁沟修械所,以招收六河沟煤矿的机修工人为骨干组成,职工五十余人,月修枪械三百余支。
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修械所,以从五台、定襄一带招收的太原兵工厂回乡技术工人为骨干组成,职工八十余人,月修枪械二百到三百支。
一一五师安邑修械所,以来自河南洛阳、孟津一带的手工造枪工人为骨干组成,职工三十余人,月修枪械五十到六十支。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第四科修械所,于一九三八年初,将平山、安居等几个修械单位,集中到襄垣县上河村组成,职工一百一十余人,月修枪械四百余支。
决死纵队沁源修械所,以来自太原兵工厂工人为骨干组成,职工百余人,月修枪械二百到三百支。
在晋东北,属晋察冀根据地的有两个单位,职工五百多人。月修枪械二百余支,制造手榴弹、地雷数千枚。它们是:晋察冀军区供给部修械所,职工八十余人,月修枪械百余支。
晋察冀边区制造所,职工近五百人,制造手榴弹、地雷。在晋西北,属晋绥根据地的有两个修械所,职工三百多人。它们是一二0师修械所,职工百余人,月修枪械二百支。工卫旅修械所,职工二百余人,月修枪械百余支,并能生产刺刀四百把,仿造少量捷克式步枪。
偏城县修械所关防印章晋察冀、晋绥根据地修械所的工人大部分来自太原兵工这些随军修械所,多数没有固定的场所,由牲口驮着工具箱,随军流动。每到一个地方,以古庙或民舍作工房,在桌子、凳子或树桩上安装虎钳当工作台,主要工具是:锒头、錾子、锯弓、舞钻和锉刀。少数修械所有点陈旧机器,大部都以手工作业为主。修械所的技术骨干以红军时代的修械员,从大工厂、矿山来的产业工人,以及当地招收的木匠、石匠、铜匠、锡匠、铁匠等各种乡村匠工组成。他们有手艺,有经验,虽然文化程度低,多数是文盲,但有高度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责任感和革命热情,所以,在困难和简陋的生产条件下,能坚韧不拔,克服障碍,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修配任务。
晋察冀军区供给部修械所,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在五台县跑泉村西口几间民房和草棚内成立。设有机工股、木工股翻砂股、锻工股。机工股装有六呎、十呎元车各一部。照明用油灯,动力靠人工(即以老百姓磨粮的废旧磨扇为轮,穿上铁杠为轴,麻绳纳破布当皮带,挑选年青力壮的职工,分组摇动磨扇,带动机器转动)。锻工股是烧烘炉,拉风箱,抡大锤。木工是手工锯,手工刨。钳工主要是使用头、錾子、钳子、锉刀。这样的条件,八十多名职工,每月修配枪械二百余支。
一九三八年五月,军区供给部命令修械所在一个月内把缴获敌人的二百支六五步枪修理好,以迎接新的战斗任务。这些枪支经过检查,只有枪管可以利用,其他零件全部需要重新配制。尤其是撞针要铣半圆,技术要求较高,完成任务难度很大。接到任务的当晚,修械所召开了全体职工紧急动员会议,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用锉刀代铣刀,用钻床代铣床,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用了二十多天时间,就胜利完成了任务。修械所职工除保证完成修械任务外,还群策群力制造红缨枪、大刀片、刺刀、复装子弹,仿制成“八音子”手枪、手提式冲锋枪、捷克式步枪、木把手榴弹。并创造性地制成了地雷等爆破武器,装备了部队。
一九三八年秋,八路军总部在阳城县举办的胜利品展览会上,展出了安邑修械所制造的枪械,朱德总司令给予高度的赞扮。是年冬晋冀豫根据地太行区的修械所,每月除完成约两千支枪械修理任务外,还生产大刀片二百把,红缨枪八百余支,马掌十付,手榴弹两千五百枚,地雷一千五百颗,步枪二十多支,复装子弹一千发。
随军修械所的创建和发展,广大职工从修到造,在技术上的逐步提高,为后来山西人民军事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五台二区修械所建立史实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太原沦陷前,一批五台籍的太原兵工厂工人回到老家五台县的耿镇、照吞口、孤峪沟、阁上等村,其中戎修德领头,拉起这帮人成立了抗日救国会。赵尔陆得知后,马上召见戎修德,了解了情况。然后迅速找到聂司令,说:这些人修枪造炮个个技术熟练,正好成立自己的兵工厂。聂司令员听了,连连夸奖:“太好了!太好了!这些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我看先成立一个枪械修理所,筹集修理工具和设备,进行枪支修理,等以后队伍壮大了,再建兵工厂,生产我们自己的手榴弹、地雷、子弹,这样才能彻底满足我军消灭打击日本鬼子的要求!”
修械所地图聂司令看到这些工人,很高兴,宣布成立军区供给部修械所,任命戎修德为所长。命令军区炊事班杀猪宰羊,热情招待,这些工人们见八路军这么大的官,如此关心和器重他们,个个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干,修好武器,多多消灭日本鬼子。
年12月修械所成立,属军区供给部管。当时条件很差,照明用油灯,动力全靠人工。拉风箱、烧铁炉、抡大锤,手工锯、手工创、手摇沙轮。这些人确实也不简单,不仅能修理枪械,很快生产出红缨枪、大片刀,而且能装配枪支、子弹,制造手榴弹、地雷。不仅用于八路军、基游队,而且武装了儿童团、自卫队。为打击日伪,粉碎经济封锁起了很大作用。那么这修械所在哪呢?就在太行山长城晋冀分界线上,北坨南坨腹地跑泉厂村。
军区供给部修械所跑泉厂村的名称怎来历呢?传说有两个版本。一为康熙说:康熙微服私访到这里,口渴难耐,康熙的宝马见状,马蹄刨地,一股清泉涌出。人们便到这里称为“刨泉场”,后演变为跑泉厂。另一为文殊菩萨说:文殊菩萨巡游至此,看到这里风景优美,意欲建寺,其座骑便刨石为记,现驼梁风景区一巨石旁还有蹄印。康熙多次穿龙泉关到五台山,微服到这里?许多地方都传有康熙的足迹至于文殊菩萨,五台山是其道场,北砣南砣是五台山北台东台的余脉,这个没争议,只是涉及神仙类的事就不好说了。
修械所其实这里森林茂密,水源充沛,腐殖质丰富,不用宝马良驹,在沟凹林坡,普通百姓的骡马刨一刨,也能创出一窝水来。跑泉厂村西侧有一老戏台座南朝北,三月初三庙会,五行八作,熙熙攘攘,甚为热闹。戏台对面还搭起神庭,奉供诸神看戏。戏台两侧各有三间房,修械所就在这里。跑泉厂村属五台县二区,二区区公所在耿镇,日占期间,区公所一度迁到跑泉厂村铁洞坑,听村民说修械所的负责人是二区区长郭宝全,跑泉厂村村民为修械所的创建和发展出过不少力。随后各边区各军分区相继成立修械所,散落在各地的太原兵工厂的工人,成了香馍馍。
年9月,日军纠集华北五万大军,扫荡晋察冀边区,10月3日五台城沦陷。军区供给部随之翻过梁沿转移到羊道村(属阜平县),跑泉厂村修械所迁移至河北省平山县桑园口村。修械所迁移时由于军情紧急,时间仓促,部分军械来不及运走,只好就地埋藏。
军区供给部修械所旧址“扫荡”过后,军区将平山县桑园口村修械所改称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第一修械所。同时,将部分人员与机器设备回迁跑泉厂村,组建成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第二修械所。这时,跑泉厂村修械所设有机工股、木工股、铁工股、锻工股等等,门类齐全,不仅能制造刺刀、地雷、手榴弹,而且能仿制八音手枪、“手提式”冲锋枪、“捷克式”步枪等武器装备,得到武装部队认可和欢迎。
军区修械所工人宿舍旧址说到这里有人问了,你说兵工厂兵工厂,怎么老说修械所?其实人人都知道是兵工厂,唯独不见正式叫过,甚至大多时候,连个牌子都不挂。兵工厂,兵工厂,似乎只在人们口语中和回忆录中。就是赫赫有名的太原兵工厂,也只展展霍霍地叫过一年半(.1--.8),很快扭扭捏捏地变成“军人工艺实习厂”了。新中国成立后,跑泉厂村村委会将该修械所旧址作为本村小学使用,后来在戏台北面盖起学校,小学就搬走了,后来戏台西侧房又成了石碾房。
作者简介: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乡土文化宣传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等。曾荣获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位优秀诗人奖,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