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白塔下面什么也没压,只是传说而已。
白塔的起源地是古印度,也被称为西塞坡,随着佛教文化在东方传播,它也在东方广泛蔓延,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特色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塔最初是用来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骸等的高耸造型而成,因此也称“佛塔”。“塔”在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的建筑相结合,经历了唐宋时期和明清两代的发展,并与邻近地区的建筑系统交流融合,并形成多种样式塔的风格,像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塔筑物的平面由早期的方形逐步发展到六角形、八边形甚至圆形,塔楼的建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结构越来越合理,材料不断丰富,由传统的夯土、木料扩展到砖、瓷、玻璃、金属等材料。14世纪,塔楼逐渐由宗教走向世俗世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多个角度,可以领略塔楼的文化魅力。
白塔是一座覆钵式塔楼,外形与北京西城区的妙应寺白塔有些相似,但从外形上看,北海的白塔更漂亮。
北海白塔的底座为十字折角形高石须弥座,座置覆钵形塔身。盖钵正面为一壶门型,内刻“十相自在”图案。塔边长17米,底座上装有角柱、压面石和挑檐石。
该座为三层圆台座,中间为圆形,最大直径14米。塔身上有高耸的塔刹。木制框架只能从塔的表面看到砖石,但是塔体的通体上有块青砖透雕通风口,起到一个通风作用,防止塔木受潮腐烂。
通气孔的纹饰雕刻较为讲究,图案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蝴蝶、蕉扇、喇叭花、菊花、荷花、宝相花、西番莲花等,这些图案都有自己美好的寓意。
正殿正前方的观门处,四周以钳子土烧成的莲花饰物,中间是木红底金字的”时轮咒“,也就是所谓”十相自在图“,由七个字组成,译音是"杭、恰、嘛、拉、哇、日",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
但是北海的白塔却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可谓多灾多难,遭受地震损害3次:康熙18年(年)、北京地震、白塔遭到破坏,于康熙二十一年(年)重建完成,雍正八年(年),又发生地震,白塔再次被震毁,乾隆十年(年)重新修复完成,为现在的白塔样式,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塔顶受损,据说“十三天”下的白塔也被压碎,造成“十三天”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