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县“一江两岸”风光。
千里赣江孕育了赣鄱大地的物华天宝,汇聚了红色土地的人杰地灵。赣江的第一滴水就源自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月28日至29日,晨报“行走‘最美岸线’”大型新闻采访活动第一站走进千里赣江源头石城县,探寻赣江源头的生态保护情况,了解赣江源石城县落实“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具体实践。
探寻:
植被葱郁天蓝水清
赣江在此孕育
5月29日上午,晨报“行走‘最美岸线’”大型新闻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位于石城县的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江西母亲河——千里赣江的源头所在。一走进这里,映入眼帘的是葱郁的植被、清澈的流水、湛蓝的天空,这里山高林茂、沟壑纵横,急流飞瀑让人目不暇接。
“这里是赣江的发源地,成片的森林和植被涵养了大量水源,这里的水质完全没有污染。”位于赣江源保护区的洋地林场副场长池义发介绍说,由于生态环境良好,这里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包括云豹、豹和蟒蛇等等。
石城县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温馨介绍说,为保护千里赣江的源头水质,这里设立了专门的自然保护区,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设立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等区域。记者了解到,早在年,石城县就设立了赣江源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年,省政府批准设立了石城县赣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在今年5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厅正式批复同意石城县设立赣江源镇。同意从横江镇析出赣江源、洋地、迳口等11个村委会设立赣江源镇。赣江源镇国土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保护区面积80平方公里,总人口2.14万。赣江源镇的设立,对于加强赣江源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守护:
父子两代人接力守护赣江源头
现任洋地林场副场长的池义发在这里已坚守了35年。5月29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拿着一根随手拾来的树枝徒步上山护林。他说,护林员的任务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森林防火,二是杜绝他人盗伐树木,平常进深山护林,因为树木繁茂以及对野生动物的防范,需要带上砍刀开路和保护自己,外围一般有一根树枝用于清除蜘蛛网就可以。类似池义发这样的守护者,在石城县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12人。“我父亲在赣江源洋地林场干了一辈子,年,他退休后,我继承了他的事业,坚守在这里。”池义发说,在赣江源保护区设立之前,林场都是以采伐林木为主,采伐和造林并举,砍一片林,同时又造一片林,他们充当的是采伐员的角色。年,石城赣江源县级自然保护区设立,采伐停止,开始实行森林全面保护。由此,他们的角色由采伐员变成了护林员。
池义发
“我在这里坚守了35年,把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赣江源,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我都很有感情。”池义发说,上个世纪,洋地林场人最多时有多人,设立保护区后,停止林木采伐,人员逐渐减少。目前,洋地林场正式职工加上外聘人员共有12人。“之前,也有好几次机会让我离开这座大山,但最终,我还是舍不得这里。”
池义发打趣说,在洋地林场,没有什么活他没干过,技术员、测量员、护林员、财务人员等他都干过,现在令他有所担忧的是,目前林场出现人才断层,但他表示,他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退休。
河道保洁员每天行走10余公里巡河
没有统一着装,只有一顶草帽、一双雨鞋、一个钳子、一个编织袋,这就是石城县赣江源外围的瑞坑河河道保洁员赖有能的装备,他负责瑞坑河瑞坑至祥和大约三公里的河道巡查清理工作。每天,他至少要两次巡查河道,清理河道垃圾,并把巡查情况记录在工作日志中。
赖有能
河道保洁员的工作并不轻松。无论春夏秋冬、天晴下雨,赖有能基本每天早上都是六点开始巡查河道和清理垃圾,晚上则要巡查到七八点钟,一遍巡查清理要花2个小时以上,一天在河道两岸行走10余公里。除辛苦之外,这份工作有时还不被别人理解。
让赖有能感到欣慰的是,相比以往,劝解他人不要乱扔垃圾常常遭遇不理解甚至谩骂,近年来,人们爱护环境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往河道丢弃垃圾的现象大幅度减少。“以前,每清理一遍河道都有满满一编织袋的垃圾,现在一遍下来,编织袋能装三分之一就算多了。”赖有能说。
据悉,为提高河流水质,改善河道环境,赣江源区域每两到三公里的河道就设置了一名保洁员,专门负责河道巡查和垃圾清理工作,并实行竞争和淘汰机制,力促河道保洁工作取得实效。
举措:
为保护一江清水石城县拒绝数十个投资项目
石城县委书记鲍峰庭接受晨报记者采访。
石城县委书记鲍峰庭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生态是石城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保护生态环境是石城县经济发展的底线。石城县坚决落实党中央提出的长江经济带“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立县,大力实施全域保护、全域治理,进而推动全域旅游。
为了保护好赣江源头,保护好一江清水,近些年来,石城县“谢绝”了许多诱人的投资项目。年,一个投资3亿元的制革厂想落户石城县,其投产后可实现1亿元的年利税,诱惑力让人难以拒绝。然而,在环境评估之后,县里发现该企业无法解决污水排放的问题,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拒之门外。
投资20亿元的电镀城、投资2.3亿元的氢氟酸项目、投资2亿元的造纸厂、投资1亿元的印染厂……出于生态环境的考虑,一个个“大蛋糕”就这样被石城县先后谢绝。据统计,近年来,石城县已拒绝了数十个大中型投资项目。
“我们坚决对产生污染的投资项目说‘不’,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和生态产业,是我们的方向和路径,使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鲍峰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