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跟我们班孩子谈话的故事。
上周的故事。
班主任老师告诉我,班上的一个孩子拿到学校一把大虎钳,并且用这把虎钳威胁二班的一个孩子“弄死你”;问他为什么要拿钳子到学校,他说要帮同学修椅子。
我决定找他谈谈。
那天中午我看午休,便在大家都安静后把他叫到宿舍外面。
偌大的走廊里只有我们两个人。
我轻轻地问他:“昨天你带了把钳子到学校?”
他不好意思地晃了晃脑袋,又点了点头。这个态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大概是班主任老师批评过他,他已经知道这样做不对。
看他不抵触,我决定开门见山。
我说:“我还听说,你昨天在数学先修课上拿着这把钳子威胁二班同学。怎么回事啊?”
他不好意思又略带委屈地说:“昨天那个人上课一直叫我名字,我告诉他别叫了,可是他还一直叫,一直叫,我就拿出了钳子……”
原来是这样。
我说:“那也就是说,其实事情的起因在那个同学,对吧?本来你是受害者,主动权在你手里。可是,事情为什么发展成了这个样子?”
他脸有些红了,不做声。估计这个问题他也没想过。
我继续说:“那我们来推测一下。以我们平常的经验,如果这个事情传出去,大家感兴趣的侧重点一定是***拿钳子威胁同学弄死人家,对不对?”他点点头。
“极少会有人问,什么原因导致你那样说。因为你的行为和说的话让大家惊讶,聚焦在你的行为和语言上,是人们的第一反应。你想想是不是?”他又点点头,看表情是有触动的。
“即使有人问原因,传出去的版本也会是‘上课的时候,有人就叫了叫***,***就拿出钳子威胁人家要弄死人家。’你觉得呢?”他认真地点点头。
我笑了。
“那你为什么那么愚蠢?为什么把自己这个受害者变成了被批评的人?为什么要把自己手里的主动权变成被动?”
他不好意思地不吭声。
我说:“这个事情发生时,你们老师在教室里。老师没有发现那个同学叫你,但是你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啊!你可以举手告诉老师,他老叫我名字,我警告过他了,他还叫我。如果你这样做,你觉得后来应该是谁受批评?”
他咧嘴笑了。
“这是那个同学没有再继续有不当言辞和行为。如果他进一步挑衅你,你再被激怒些,真把钳子砸他头上了,你说,你是什么后果?”
他低下了头。
“如果真到了那时候,谁还会计较是他先叫了你吗?而你,却拿出钳子威胁甚至伤人,你要负的就是法律责任。”
他看看我,又低下了头。
“而事情的起因,本来你是受害者。”
他不吭声。
“所以,老师常常教导你们,要学会处理事情。自己解决不了的,要积极地寻求老师的帮助,而不是用自以为是的非正常手段去解决问题。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知道怎么解决问题。”
“有那么蠢吗?”
他笑笑,摇摇头。
我又问他,为什么带钳子到学校。他的回答和班主任老师告诉我的一样。
我点点头,对他说:“你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你觉得修理椅子,你比维修工还在行?”
他摇摇头。
我说:“这又牵扯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你看到同学的椅子坏了,积极地帮他告诉老师,或者找到保洁阿姨和维修师傅,这都是正确的解决方法。你带个钳子来,不但没有帮同学修好椅子,还惹出这样的一段是非。”
他低下头,更不好意思了。
我说:“那你总结一下,今天刘老师找你谈话的目的。”
他说:“告诉我,要会正确地处理问题。”
我笑了:“这不是灵气得很吗?心里非常明白吗!一点都不愚蠢。”
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青春期的孩子,真是难搞!
处于自我确认期,追求独立自主、看重自我、自以为是又懵懂幼稚。如果不是说服了他们,他们心里一定是不以为然的。即使迫于老师的威严,不跟老师顶撞,心里也不一定认可。
怎么“说到他们心里去”,是帮助他们的关键,却是我们的难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