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百态,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一十八匠,是我国自古就有的神秘王国。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旧有的行当受到冲击或被淘汰,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各种匠人如铁匠、纸扎匠、攒筲匠、锢露锅匠、笼箩匠、锔碗匠、铣木匠、修称匠、磨剪子戗菜刀匠等已经渐行渐远了。
昨日,我在赵县自强路金穗家园门口,遇到一位磨剪子戗菜刀匠人。老人在摄氏38度的高温下一丝不苟地磨刀,这情景已经多少年没有见到过了,看上去很亲切。
过去,磨剪子戗菜刀是城乡常见的手工艺匠。他们扛一条长板凳,板凳面的一头用小木条镶装一块磨刀石。板凳面下边和板凳腿间挂一个布兜或小木箱,里面装有小锤、钳子、小铁砧抢刀弓等工具。板凳外侧还挂有一个盛水的水瓶及一些破布条。拖着长腔吆喝“磨剪子唻,戗菜刀——”招招徕生意。
磨剪刀这一行是无本生意,不需要什么投资,也不需要多高深的技术,技术虽然简单,但也需要懂行。需懂得剪与刀的种类和用途,还要懂得怎么开磨,这是一个有经验的磨刀工所必须具备的,否则刀不仅磨不光亮,而且又不具备锋利性,以后也就难挣饭吃了。
磨刀人干起活来煞有架子:他劈腿呈骑马状跨在凳子上,自诩骑的是日行千里的赤兔马,磨的便是青龙偃月刀,手捏捏刀背,眼咪看刀刃,在那里计划着从何处起磨。一般磨刀有粗磨和细磨两道工序,粗磨在砂砖上进行,细磨则在油石进行,一边磨一边还有用绑着布条的木棒在桶里蘸水降温。磨好后还要看看刀柄的铆钉是否松动,若是松动活络了,他一定帮顾客用小榔头敲紧牢固了。
磨剪子。磨剪刀还是挺有难度的,至少比磨刀要难些。剪刀是两片,磨时剪刃与磨石的角度、剪刀中轴的松紧,都有相当的关系。购刃两片合在一起后,刀尖对齐,松紧适度。用破布条试验刃口,腕臂不叫劲,轻轻一剪,布条迎刃而断,方合规格。一般人自己磨菜刀,也能磨快,但磨起剪刀来,则多少要有点窍门。磨刀人磨出的剪刀,虽达不到小说用写的“吹毛立断’的神奇效果,但将刃口放在指甲上,只需轻轻推一下,定能削下一小片指甲来。
戗菜刀。家用菜刀时间长了刃部即钝,就需要戗薄,说句文话叫锋利,俗话就叫“快”了。戗菜刀很讲究,先要看刀口,钢是软还是硬,硬的要用砂轮打,软的用戗刀戗,然后完了再用磨刀石磨。戗刀的工具是根尺把长的铁杆,两头有横扶手,铁杆中间镶一把优质钢的戗刀,用它将刀的两刃刮薄,再磨锋利。说得通俗些,这把戗刀,就是个铁刨子。
也有的工匠用手摇砂轮代替戗刀,省力,薄厚均匀。但内行人说,用砂轮磨刀刃,刀身遇热退火,会减弱钢性。刀铲削完了就在磨刀石上磨,面磨一面往刀上淋上清水。磨刀人磨一阵,就用手指在刀刃上轻轻刮下,又眯着眼看看刀锋。一把钝口的菜刀,在磨刀人的手里,只需一根烟功夫,就改变了面貌。他还把松动的刀把重新箍紧,将刀身上的锈迹全部清除干净。一把磨得好的刀,刀口是一条直线,刀口上面有条黑线。
磨剪子匠后来都改为骑自行车,长板凳横在后衣架上。这样的匠人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