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微博热搜里有人问,为什么不取消绿皮?
这个问题一下子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坐绿皮火车了,甚至也很少见到绿皮车。
我差一点忘了,自己第一次坐火车就是绿皮车,并且一坐就是好多年。1那年高考结束,从来没有走出过小县城的我,想到省城玩一趟。
彼时要去省城只能坐火车。而在那之前,我还从未见过火车。只听过堂弟说过,火车有两个头。
买好车票,通过检票口,工作人员用钳子在票上一夹,就完事,不用过安全门,也没有人用类似拍蚊扇的东西在你身上扫来扫去,一句话,安检远没有现在这么严格。
走到月台上,远远看到火车开过来,缓缓地停下,乘务员再次看了下票,就让我们登上火车。
车厢里当然是挤的,大家行李都很多,有的没坐票的,干脆就着行李,坐在走廊上。
我找到自己的位置,拿着票对了又对,生怕弄错,才半是欣喜,半是心怯,坐到自己位置上。
当然人都是陌生的,来自各地的方言,充斥在车厢里,有听得懂的,也有听不懂的,但大家全不在意。我打量了下四周,头顶上是小电风扇,车壁上,挂着各类衣物,甚至还有帽,就像家里一样,而过道里,除了人,就是乘客的行李。电风扇在度转角吹,虽说是盛夏,但也不觉得热。有电风扇,大家心里就已经很满足了。因为谁也没享受过空调车的滋味,以为这就是最好。
车窗户是可以打开的,在开动前,小商贩在车厢外面叫卖,有人买些熟食,立刻香味就弥漫了整个车厢,没有厌恶,只是口里有津液在流动。
车开动了,外面的凉风徐徐吹进车厢,看着外面的景物渐渐远去,心里顿觉兴奋。对面坐着的是一位姑娘,留着长长的头发,风把她的头发一直卷上去,卷上去。那种安详惬意的样子,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里。
从没出过外的小镇青年,看着任何人都觉得美好,一切都觉得新鲜。
但我心里始终有个重要的问题急于得到答案,我询问旁边的人,等下我到站了,怎么知道到站了啊?对面姑娘微微一笑,车到了广播就会播报的啊。啊,会播报啊,我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2那年高考很幸运,我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去了想去的城市,当然是坐着绿皮火车去上学的。和所有刚上大学的学生一样,情窦初开的年纪,急于寻找感情的依托。
我追求一位英语系的同届校友,从开学初追到开学末,这位校友一直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拒绝,大学里的第二个暑假到了,送她上火车前,她跟我约法三章,说让她再考虑一个暑假,但在此期间,我不能追别的人,我要一直跟她保持联系,如果她拒绝了我不能放弃,一切等开学后,她给我答案。我一一答应了,看着她的目光,我想,我一定满眼晶亮。
绿皮车缓缓开动,我追在车窗外,挥舞着手,看着车载着她远去,她探出头来的脸上,如鲜花一样绽放。
目送列车远去,带走了她,也带走了我的满眼情意。
只是很遗憾,20岁的爱情飘忽不定。
我费尽一年实现的梦想,却在一个暑假短短的两个月就实现了。
暑假的打工期间,我居然跟新闻系的一个同学好上了,不是有承诺吗?但承诺抵挡不了排山倒海的热情。也排解不了孤独时的寂寞。
我成了大家口中不齿的渣男,但似乎应该埋怨通讯不似现在发达。那时还是短信满天飞的时代,远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