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潍坊手造从民间耍物到跨界合作,潍坊传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3_16264512.htm
齐鲁壹点记者蔚晓贤于晓雪见习记者徐逸杰孙冰倩通讯员王亦耘一提潍坊,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恐怕就是风筝了。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风筝文化在潍坊发扬光大。如今,风筝已经成为一个让潍坊享誉海内外的文化符号。现在,人们可以随处买到风筝,市面上的风筝也千奇百怪,种类繁多,然而,潍坊风筝的根非传统风筝莫属。破竹为丝,编丝为骨,糊纸为翼,描染赋灵气……这一些列繁杂精细的手工制作才是潍坊风筝的灵魂所在。在工业生产和经济浪潮的裹挟下,潍坊风筝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仍有人坚持手造,守护传承着潍坊风筝的根脉,然而这种坚守并非因循守旧,恰恰相反,在传统与现代、在古典与潮流的碰撞与结合中,有的风筝艺人也走出一条新路。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了国家级非遗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听他讲述潍坊风筝从民间耍物到与国际品牌嫁接,再到拥抱互联网的文化破壁之路。年,郭洪利代表性作品《龙头蜈蚣》斩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儿时的玩具,一生的事业4月13日下午,按照约定的时间,记者来到了郭洪利的家。这里地处城郊接合部,一条干渠从门前穿过,城区近在咫尺。在高楼大厦的反衬下,这个村庄显得安然静谧。地图上已查不到村庄的名字,郭洪利说他们村原先叫寒亭村,传说这里是夏朝古国寒浞国都所在地,寒浞国为后羿所立,嫦娥奔月的传说也发生在这里。郭洪利从小在这样的故事中长大,虽然生活的环境早已今非昔比,但有一件事始终让他魂牵梦绕,那就是放风筝。郭洪利出生于一个风筝世家,不知从哪一辈开始,家族就有了扎制风筝的手艺。自有记忆起,郭洪利就看到父亲、伯父们在农闲时制作风筝到大集上卖,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郭洪利耳睹目染也学会了做风筝。“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就是自己扎风筝玩。郭洪利至今仍记得,小时候一放学就出去放风筝,亲手扎的风筝,似乎飞得更高更远,每次总是放到天黑才肯收线,细细的风筝线牵着儿时简单的快乐,他也不曾料到,扎风筝会成为他将来的事业。郭洪利制作的龙头骨架,竹丝细如米线。郭洪利告诉记者,她的奶奶是杨家埠人,奶奶家似乎是做年画的,“那时候,奶奶家洗衣服的搓衣板都是印年画的木版。”在潍坊有一句老话:“贴在墙上是年画,飞在天上是风筝。”说的就是年画和风筝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初中毕业后,他就跟着父亲学习风筝扎制技艺。“当时我父亲在业内已小有名气,尤其是他的沙燕风筝。”那个时候,父亲就告诉他,扎风筝是个手艺活儿,一定要精细。在郭洪利印象中,正因为父亲的细致,自己家的风筝总比别人家卖得贵一些。上世纪80年代,潍坊开始举办风筝会,当时国际风联需要定制大量的风筝,而他们家的风筝因为做得好,成了每年固定的风筝订制点,“做多少要多少”。郭洪利告诉记者,他初中毕业后原本进了一家印刷厂工作,但出于对风筝浓厚的兴趣,他毅然辞掉工作潜心专研风筝扎制技艺。在扎制风筝方面,郭洪利从小就展现出天赋,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他新扎了一个凤凰风筝在村里放着玩,正巧被一个外地来的客商看中了,当场出60元买下。“那时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0多元。”这笔意外收获的“巨资”让青年郭洪利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郭洪利十多年前制作的猫头鹰风筝。而时代的洪流则让郭洪利的梦想插上了翅膀。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潍坊风筝的氛围已经非常不错了,尤其是第一届国际风筝会举办以后,潍坊风筝彻底名扬海内外。“那时候和平路南北两侧都是风筝店,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潍坊批发风筝。”郭洪利有点怀念那段时光,他认为那个年代才是属于潍坊风筝真正的高光时刻,因为那时的风筝都是纯手工扎制的传统风筝,风筝艺人全凭真本事吃饭。追求手造极致,挑战扎制极限在郭洪利的工作室里,他拿出一个瓜子大小的金鱼风筝。在业内,直径10厘米且能起飞的风筝已经是扎制极限,而郭洪利在十年前就成功扎制了一只只有1元硬币大小的沙燕风筝且成功放飞,让人赞叹不已。如今这只金鱼风筝再次刷新了小型风筝的纪录。郭洪利告诉记者,这只风筝虽小,但“五脏俱全”,骨架、糊纸、描绘一样不少,关键是照样能飞。记者看到,这只金鱼风筝的骨架细如发丝却十分坚韧,弯曲部分同样需要火烤造型修研磨细,难度可想而知。不如一颗瓜子大的金鱼风筝。郭洪利谨记父亲手艺要精细的教诲,在风筝“造型优美、轻盈善飞”的传统制作要求上,他更追求极致。郭洪利大胆尝试“竹条即线条”的设计扎制理念,为了让风筝骨架线条流畅,减少竹线互搭交错点,他引入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运用的榫卯结构,使得整个风筝骨架竹线无凹凸、滞停现象。“风筝好不好,骨架是关键。”郭洪利认为,他坚持传统技艺,坚持用“竹条最少表现线条最满”“突出局部代替整体”的设计理念,避免线捆、胶粘、嫁接、插拼、环套等碳杆风筝的制作方法,这种精简设计引导他不多用一块竹料,不多扎一个结点,虽然没有空气动力学的理论指导,却完全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原理。郭洪利现场展示了一番,他用刀子刮去竹皮,劈出一根竹条,打磨利落,点上酒精灯,开始造型,他用钳子夹住竹条的一断,弯成弧形,一边使力一边用火烘烤,一会儿功夫,一根笔直的竹条就变成燕子风筝翅膀的一部分。看似简单,其中却蕴含着几十年的功力,力道、火候的把握,正是手工艺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诀窍所在。郭洪利向记者展示风筝制作技艺。在他的工作室里,三根细竹弯成的“金蝉”、尽用直线竹条的“双宫灯”、长线竹条的“鹞鹰”等作品,仅几根点睛之笔的竹条就勾勒出飞鸟虫鱼的全貌。不仅精雕细琢每一道工艺,在选材上郭洪利也十分讲究。“竹子我亲自去南方采买,只用生长5年以上的。”郭洪利介绍,一件风筝产品的竹料选材、卯榫设计、绸绢粘糊、颜料选用、手工绘染、挂线试飞等工艺,都是衡量风筝非遗文化含量的标准。其中,仅竹料取材他就能规范到产地、贮青、去油,劈分、浸泡、打磨多个步骤,一个工艺不缺,竹条才能弯曲环绕,风筝才能扎制成为精品。郭洪利向记者展示风筝制作技艺。“只做精品”,这是当年父亲在传授技艺时对他的要求,凭着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三十多年来,郭洪利不断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年,代表性作品《龙头蜈蚣》斩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先后参与北京奥运会和年上海世博会文化展示活动;年,他的作品被文化和旅游部选为“欢乐春节”外事礼品,发往多个驻外机构作为外事礼品。目前他已拥有10多项专利等知识产权。靠过硬质量信誉,他的公司也很早就取得了自营出口权,每年向日本等国家出口大批优质风筝,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让风筝走出国门,尝试与国际大牌合作作为省级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成为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点名的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代表,经常跟随文化使团到国外授艺展演。年5月,应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派遣,郭洪利参加马耳他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他的展演受到马耳他总统秘书处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6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