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也是《金瓶梅》从《水浒传》里继承来的人物,虽然他只在一头一尾出现,戏份不多,但很关键。
武松在《水浒》里十分重要,也是公认的英雄好汉,《水浒》里的武松,代表了绝对的正义,对金钱和女色也有绝对的免疫力。
但《金瓶梅》是一部凡人之书,同样的打虎英雄,同样是杀嫂复仇,你会发现同一个武松,事还是那些事,到了《金瓶梅》里,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首先,《水浒传》里武松出场,是先用景阳冈打虎烘托出来的,过程中武松的胆识、武功已经充分展开。但《金瓶梅》里武松的出场,却是借着西门庆的帮闲应伯爵的眼睛看到的,打虎的过程已经略去了。
应伯爵跟西门庆一边喝酒,一边看热闹。只见打虎英雄武松被众人簇拥着,骑着大白马来了,众人抬着被打死的老虎走在后面。
其次,是武松道德感的削弱。
《水浒》是英雄传奇,突出的是“替天行道”的人间正义。为了突出英雄的正义,安排潘金莲去色诱武松,他拒绝得越干脆,道德形象越高大。
《金瓶梅》却是凡人之书,以客观笔触还原商业社会和城市生活,通过饮食男女、家庭关系呈现复杂的人心和欲望。从打打杀杀的梁山泊来到这个人人都做生意的清河县,考验武松的,不是凶猛的老虎,而是七情六欲。
对武松,潘金莲是一见倾心,她一口一个叔叔,比武大更热情地邀请武松回家住。武松低了头不敢看,当晚就搬了过来。于是,潘金莲每天殷勤伺候,还经常用话撩武松。
面对嫂嫂的热情,书里形容武松是“硬心得直汉”,也就是不为欲望所动。
第二重考验来了,潘金莲主动示爱。
刚开始,潘金莲用言语撩拨,武松低头不语,心里已经明白了八九分。
等喝了几杯酒,潘金莲开始上手捏武松的肩膀,武松有五七分不自在,却只管低头用火钳子拨火。等到潘金莲夺走火钳子,武松虽然已有八九分焦躁,依然沉默不语。
潘金莲从言语到动作步步升级,但无欲望的武松,对付不了灼热的欲望。这种反应也许被潘金莲误读为了羞涩,所以才敢进一步试探。
等到潘金莲让他吃半盏残酒时,实在躲不过了,武松突然发难,夺过酒杯,泼在地上,用手一推,差点把潘金莲推倒,嘴里大骂:“嫂嫂,我武二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是败坏风俗人伦的猪狗!嫂嫂不要这么不知羞耻,如有风吹草动,我武二认得嫂嫂,拳头却不认得嫂嫂。”
这番话说得绝对义正词严,但两个人也终于撕破脸,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最后,《金瓶梅》用一场残酷的虐杀,进一步消解了英雄形象。
《水浒传》里武松是正面英雄,杀人复仇,正义快速实现。
而《金瓶梅》里,西门庆纵欲身亡,没留给武松亲手杀死他的机会,就连潘金莲,也要等到七年以后才有机会下手。
等到武松再次出现,是在第87回,潘金莲被吴月娘撵出来,在王婆处等候发卖。武松二话不说,拿出银子骗王婆和潘金莲说要娶嫂嫂,带着侄女迎儿一起生活。
当初潘金莲色诱武松,可以说是一片真心;这一回,武松色诱潘金莲,则完全是欺骗了。
等到潘金莲喜滋滋地穿上红衣服搭上盖头嫁过去,不料婚房原来是刑场。
这场谋杀,还有一个细节。目睹了叔叔杀人之后,迎儿被武松反锁在了杀人现场。迎儿哭着说:“叔叔,我害怕!”武松却说:“孩子,我顾不得你了!”转身跳进隔壁王婆家,把细软和银子打包,直奔梁山而去。
这一句“顾不得”,武松的光辉形象彻底模糊、坍塌了。说到底,武松这么执着地复仇,并不是出于血肉亲情,更不是出于人性,仅仅是为了满足他空洞的道德理念罢了。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行走江湖,拳头是硬通货,好汉们怒气冲冲,发起狠来,连自己的命都不在乎,他们代表的是一种破坏的力量。
《金瓶梅》写凡人的世界,商业社会,银子才是硬通货,和气生财,看重的是交易。这样的世界里,只有真实的、复杂的人,以及琐碎的日常和膨胀的欲望。所以暴力后退,也就没有了英雄传奇,没有宏大叙事。
武松离开崇尚暴力、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水浒》世界,来到欲望升腾、人间烟火的《金瓶梅》,传统的英雄换了一个世界,就水土不服的解体了,成了冷血之人。#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