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的简介
保罗·卡拉尼什PaulKalanithi,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年生于亚利桑那州,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在就任医生期间,保罗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
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年3月,37岁的保罗告别妻子和女儿,离开人世。
本书是作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凭借顽强的意志完成的。这个作者如果不选择当医生,而选择从事文学创作,那他应该也会是一个很优秀的创作者。因为本书的出现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他有极高的文学素养,他才能精准地描述他对肺癌,对死亡等的感悟。作者的母亲督促年少的保罗读了很多书,他11岁左右读的书,很多人20多岁都没有接触过,12岁左右,他就自主选择阅读了很多文学方面的书籍。
纳博科夫,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遭遇世事变迁之后,会对别人的遭遇麻木无情
如果说没有自省的人生不值得过(10),那么没有真正活过的人生还值得自省吗?
接着我就读到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乔装成阿比西亚皇室成员登上一艘军舰的轶事,再加上旁人的斥责,也就停止大肆
他在肺癌诊断出来之前,是真正世俗意义上的人生赢家,文中也有自述:“最严苛而又最能取得盛名的道路,是成为神经外科医生兼神经科学家。”“我已经抵达了很多神经外科住院医生的制高点,立志不仅要做个神经外科医生,还要做个神经系统科学家。这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目标,但能实现的却寥寥无几。”可是作者36岁的时候已经要实现了。
保罗的特殊从医经历
保罗一直从文学里汲取养分,思考关于生命的议题,但是总是感觉不够,后来他决定还是去当医生,他认为对脑部的探索更能揭露生命的本质。
大脑可以赋予我们建立关系,让生命充满意义的能力。但有时候,大脑也会破坏这种能力。
生命就是转瞬即逝,太短暂,容不得多想。但我必须集中精力去扮演好迫在眉睫的角色,一心一意投入到死亡的全过程中。我就是拿着钳子的掘墓人。
人类是生命体,遵循自然法则,很遗憾的是,这些法则就包括一条:熵总是在增大的,生命是无常的。疾病,就是分子的顺序打乱了;生命的基本要求是新陈代谢,而死亡,就是新陈代谢的终止。
保罗相当于是弃文从医,这个过程相当艰巨:
当时我刚刚通过医师认证的第一阶段考试,整整两年,高强度的学习,埋在书山之中,在图书馆独坐到深夜,在咖啡馆聚精会神地看课堂笔记,躺在床上也不忘看自制的学习卡。
日落时分,医院大楼,努力回忆分娩的各个阶段和相应的子宫颈扩张程度,孩子在往外钻时各个位置的名字,反正只要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的,我都要想个遍。
好在保罗坚持下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保罗的好几个同事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甚至有同事因为医疗失误,承担不了心理压力,跳楼自杀了。当保罗第一次真正救死扶伤的时候,他是这么描绘自己的感觉的:
当我第一次将昏迷不醒的病人从急诊室带到手术室,从他头颅中抽出积血,看着他醒过来,跟他的家人谈话,抱怨他头上的切口时,我突然陷入一阵愉悦的眩晕。凌晨两点的时候,医院里漫步,直到不知自己身处何方,花了整整四十五分钟才找到出去的路。
医院经历越来越多的生老病死,看透人间冷暖:
衰退的机能、无意识的新陈代谢,虽然存在,但已经成为不可承受的重担,一般都要被送往某个机构,无法接受也不知如何是好的家人,探望得越来越少,直到褥疮或肺炎无可避免地夺走他的生命。有些人坚守在此生,睁大双眼想活下去,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很多人没有这样做,或者说做不到。而神经外科医生必须学会去裁决。
我看过了太多的痛苦,更糟糕的是,我开始习以为常。一个溺水,或者说“溺血”的人,会努力去调整自己,学会漂浮,学会游泳,甚至开始享受人生,和医生护士交心,因为他们和你绑在同一条船上,陷在同样的风浪中。
我们会抗争,打败这鬼东西的,大夫。”抗争的武器各有不同,有的祈祷,有的砸钱,有的求助草药,有的输入造血干细胞。在我看来,这种坚强往往不堪一击,不切实际的乐观往往下一秒就是排山倒海的绝望。
保罗在科研方面也很有建树:
我逐渐了解到,科学,实在是最充满政治性、竞争最激烈、最你死我活的行业,处处布满了走捷径的诱惑。
大多数人从生到死,都是被动的——这是你和你身边的人需要接受的现实。
秘诀在于,支撑我们继续下去的秘诀在于,明白打从发牌的那一刻起,你已必输无疑,你会手滑,你会判断失误,但即便如此也要拼尽全力为病人奋战到底。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保罗得病之后
他认为重大疾病对人生的影响:
重大疾病不是要改变人生,而是要将你的人生打得粉碎。感觉仿佛神迹降临,强烈的光突然刺进眼睛,照射出真正重要的事情;其实更像有谁刚刚用燃烧弹炸毁了你一心一意前进的道路。现在我必须绕道而行。
保罗在确诊之前,每周工作时间超过小时,甚至确诊前一周,他还因为手术,连轴转了36小时。这种工作强度简直能笑傲!保罗是某种意义上的超人,其实,他在这36小时中,是忍受着很大的疼痛在完成手术的,只是当时他认为只是因为太疲劳,没有往疾病上面想。
达尔文和尼采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奋斗求生
露西和我都觉得,生活绝不是要一味地躲避痛苦。
如果一个人高速行动时,时间会膨胀,那要是几乎一动不动,时间会收缩吗?一定会的吧:现在,每一天似乎都缩短了很多。
他这么努力奋斗,一方面是认可尼采关于人生奋斗求生的观点,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为他得病那年就是他马上可以转斯坦福教授的那年。如果成功,他的薪资大概会翻个6番,他的妻子也会随他去斯坦福工作,待遇优厚。事实上,即使他得了癌症,他当年还是去斯坦福应聘了,他也得到了斯坦福的聘请,如果没有得病,那真的是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得病之后,他之前关于人生的规划就全被打乱了,因为他大概只有最多十年,极有可能是2年左右的生命。他不得不思考,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他选择了写作,因为时间实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