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报纸有什么用呢?
是直接卖掉?
还是用来装饰墙壁?
当旧报纸加上创意,
又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6月9日—10日,遂宁市大英郪江外国语学校创意团队走进央视《看我72变》演播大厅,现场用废旧报纸做出了栩栩如生的纸制艺术品,获得好评无数。
“玩”报纸
小县城学生上央视受赞
“当时还是有点紧张,有些同学手心都有汗了”。从北京回到遂宁,谈起两天前的的现场表演,曾慧依然有些小激动。
曾慧是遂宁市大英县郪江外国语学校的美术老师,两天前,她带领12名郪江学生,到北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看我72变》的现场录制,她们表演的,是废旧报纸“变”艺术品。
今年4月,大英郪江外国语学校创意团队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引起巨大反响。其“废旧报纸创意艺术”实践工作坊将创意性、操作性和环保性相结合,以废旧报纸和细铁丝为原材料,创作出一批贴近生活、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纸艺作品。
随后,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看我72变》特向该校发出邀请,期盼以电视媒体的方式呈现一个以创意为内容、以想象力为核心、以肢体和道具为创意手段,用诙谐幽默的造型语言讲述儿童对世界的理解。
团队拿到的是11号,即倒数第二个上台。等待上台的过程中,看着前面队伍丰富多彩的表演,曾慧带领的创意团队队员都有些“小紧张”了。“没得事,顺其自然就好。”曾慧一一安慰着同学们。
顺其自然的是心态,却并不意味着这是一场无准备的“战斗”。穿着废旧报纸所做的靓丽服装走秀,手捧着从遂宁千里迢迢带来的用纸做的各式可爱小动物,现场展示废旧报纸“变”音符……一样接一样的精彩绝伦表演,在现场引起极大的轰动,让团队拿下了优异的得分。
得知学生们来自遥远的县城,深受全国小朋友喜爱的主持人“月亮姐姐”,更在现场为这场“废报纸变艺术品”的表演热情点赞。
脑洞大开
废旧报纸“变身”艺术品
用废旧报纸做成艺术品,来自曾慧的一时妙想。
年,在大英郪江外国语学校担任美术老师的曾慧,到成都参加“国培”,培训中要求的“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带入课堂”,触动了曾慧的心弦。
大英郪江外国语学校位于城乡结合处,校内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又如何将特色带入课堂,让孩子们不再缺失美育呢?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后,曾慧和同事们考虑过稻草,树叶,也利用过麦秆,但是因受季节限制且不易保存,这些实验统统以失败而告终。
一天,照例清理课桌上的旧报纸,引起了曾慧的注意。“报纸可塑性强,经简单揉捏和加工后就能变成各种形状,也易于形成点、线、面等美术语言。”曾慧尝试着用废旧报纸做了一个手提包,拿到课堂上时,同学们“疯了”。
“超喜欢,当时都觉得太不可思议。”初二女生彭月是创意团队的老成员,这个小学就在郪外读书的遂宁姑娘,初次看见老师用废旧报纸做的手提包,一下就入了迷。
一根细铁丝,一些搓成细条的废旧报纸,在手上卷一卷,捏一捏,十几分钟后就能出来个小桌子小雨伞,孩子们很喜欢揉捏这些废报纸。从房屋到雨伞,从小动物到服饰,以废旧报纸、细铁丝为原材料,利用剪刀、钳子、订书机等常用工具,通过老师所教的编、串、贴、卷、撕、折等工艺,孩子们创造了不少“脑洞大开”的作品。
“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蒲欣悦很喜欢美术课,不起眼的废旧报纸,是她和同学们的最喜欢的课间“好玩伴”。
收获快乐与成长
希望更多孩子喜欢
在央视《看我72变》栏目中,创意团队在现场将废旧报纸,飞快地“变”成了音符,手法的简单利落,让不少评委都“啧啧”称赞。
这是指导老师曾慧特意选择的。她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孩子知晓,废报纸变艺术品“其实一点也不难”,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接触这项工艺,并慢慢去爱上它。“在这个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快乐,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曾慧告诉记者道。
走进大英郪江外国语学校的手工坊,目光不自觉便被这里面的作品所吸引。栩栩如生的建筑物、动物、人物场景、生活用品以及服饰,很难想象全都是利用旧报纸做成,而且都是出自学校学生之手。在现场,有几位学生正在编制自己的作品,娴熟的手法表现着他们对作品创作的熟练。
创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在进行仿古建筑时,废旧报纸做成的房屋无论如何也立不起来,作品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甚至连孩子们都在自我怀疑:“真的能做出老房子吗?”指导老师曾慧最终在泸沽湖的走婚楼里找到灵感——利用报纸卷实心“柱子”的形式制作墙面和屋顶。而后,学生们还创作了集体跳绳、拔河的场景,“老房子”院落顿时热闹非凡。
去年3月,学校专门成立了废旧报纸创意艺术工作坊,陈列着历年来学生们创作的多件优秀作品。展品中不仅有房子、松鼠、金鱼等动物,还有拔河、踢毽子、喝茶等多种人类生活场景,有各式各样的服饰,还有盆、坛子等各种生活用品,还有极具地域特色的各式建筑……这些曾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荣获一等奖的作品,为美术教育插上了想象与创意的翅膀。
来源:遂报全媒体记者胡蓉
编辑:林 敏 王 瑞
责编:陆小晓
审核:周一帆
监制: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