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发修家电修了得有二十二年了,从之前的走街串巷到有个小店铺,再到现在的O2O。
二十二年过去,赵俊发是这个行业里“赶时髦”的人,总是紧紧跟在变化后面,却又觉得自己在被这个社会渐渐落下:
“现在家电更新换代特别快,年轻人其实更愿意换新的。”
时间里的人
“但还是有很多人找我。”
赵俊发拿出一张崭新的蓝布平铺在地上,把箱子里的工具一件件摆出来。
他是京东旗下服务平台——“京东服务+”最资深的维修小哥之一,我们在公司茶水间约见。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眼里容不下活,寒暄的功夫顺手修好了茶水间微波炉上一直乱闪的指示灯,“你看,这不是好好的了?其实没必要换。”
“有时候旧东西不一定比新的差。”
这社会变化太大,只能通过旧物帮我们留住时间,和时间里的那些人。而赵俊发就是帮你找回忆的人。
“那天我接到一个老人的电话,他说十年前找我修过电视,现在电视又坏了,问我还能不能修。”
赵俊发没有抬头,盯着手上的一把黑色钳子。
“这钳子用十多年了,可那么多年前修过的电视,哪儿还有印象。”
(图:赵俊发用了十多年的工具)
但老人一直记得。
原来,十年前老人曾用自行车驮着这台显像管电视找赵俊发修配件,电话一存就是十年,现在电视又坏了,老人求助无门,又拨通了赵俊发的电话。
赵俊发上门检修,发现是场扫描电路坏了。这配件不好找,孩子也给买了新电视,赵俊发想劝老人“算了”。没想到几天后老人自己买到了配件,二十岁的老电视在赵俊发手下又再次出现了画面。
“不知道老爷子跟电视有什么故事,就记得他特高兴,说这是他们一家人看的电视。”
老人七八十岁的样子,独居。
电视修好了,可下一次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是什么时候呢?
都忙。
旧物填满了时间,却填不满空落落的心。
同样的故事正在无数老人的身上发生着,而为人儿女的我们,真的了解吗?
(图:从年到年,二十二年里赵俊发看到了太多变化)
赵俊发在家电维修领域做了22年,也是“京东服务+”最早的一批服务小哥。以一年服务个用户的保守估计,已累积为2万用户提供家电维修服务,他坦言现在的服务肯定是越做越好:
“过去就是单纯做技术,骑个自行车在城市里跑,没有那么多服务细节的规定。现在对技术要求之外,主要就是做服务品质,对履约时间、用户体验和感受,满意度等等都有要求。”
但更多用户的信赖,甚至依赖,却让他“心里不好受”。
(图:工具旧了,但还是收纳得整整齐齐)
因为技术过硬又很耐心,赵俊发的“回头客”越来越多:
“有的老人一早六七点就来电话慌慌张张让我快过去,一问,是电视没信号了。”
这样的要求赵俊发片刻都不敢耽误,因为只要耽误一点儿,迎接他的就是电话“轰炸”:
“有时候老人都快急哭了,想让我马上出现。”
这些老人的儿女大多不在身边,电视就像最亲近的人,热热闹闹地维系着他们与生活最紧密的联结,一旦这联结断开,就像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空洞,将他们打回无助的现实。
而赵俊发就像是能补上这块空洞的“救命稻草”。
上门服务时,赵俊发与用户家老物件的合影,用户说50年了还在用。在他的工作中,经常能遇到这样的老电器,和珍视老电器的人。
《奇葩说》有期标题叫“生活在外地,过的不开心,要不要和父母说?”
那“生活在老家,有了难处,要不要和子女说?”这个辩题成立吗?
赵俊发说,现在年轻人除了在网上给父母买东西,也会在网上给父母下服务单,上门服务那种,他说接到这种单子他都挺开心的。
他嘟囔着:“心里其实都惦记着呢,就是都忙。”
作家白落梅曾在散文中怀念外婆:
“她一生简朴积善,不喜铺张浪费,皆因当年随父母逃亡所至。冰雪之地,背着包裹奔走,竹筏之上,差点被人流拥挤落河。一碗白米饭,让她明白贫穷饥饿的悲苦。出嫁之后,便节衣缩食,与外公一起置办家业。她所珍藏的银钱、古物,于年迈时分散给了儿女,留下日常用具,再不肯舍弃,伴她红尘冷暖。
旧年归家,外婆已离世半月,睹物思人,泪如雨下。独自关了屋内,静坐在外婆每日斜躺的摇椅上,回首往昔与她执手对话,品茶说事,心痛不已。人不如物,旧物有情,陪她走完人世最后一程,而我远在天涯,竟不曾相送。”
去爱他们,趁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