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口长城下寻访抗战遗物建起纪念碑,一个普

白癜风初期什么样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41209/4532708.html

北京西北部的南口长城周边地区,是昔日南口战役的惨烈战场本文摄影/王晓东

年8月8日,北京城西北的群山和长城,中日两国军队10余万人围绕南口长城,在周边三千平方公里的燕山山脉厮杀。战斗持续20天,27日,中国军队终于没能抵御住狼奔豕突、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军,伤亡3万余人后,悲愤撤退。

青山忠骨,冷月风霜,直到70年后,这里迎来了一位探山的中年男子,他将揭开这段被尘封的家国记忆。

中年男子名为杨国庆,土生土长昌平人,网名“老山羊”,众人习惯称他为老杨。

几天前,老杨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在南口举行了“海峡两岸纪念南口抗战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包括南口抗战将军的后人及国内研究南口抗战的学者、军史爱好者在内的近百人参会。会议的第二天,老杨带领大家重走南口战场。羊台子、北齐岭、马刨泉、横陵城……众人眼中普普通通的一峰一坡,在老杨如数家珍的介绍下,立刻鲜活了起来。

老杨并非研究军史的学者,也没有一官半职,而是在距离南口战场10公里的北京市昌平区西关的一条街边,经营着一家熟食店。带着大家走进历史后,一转身,老杨回到家中,扎上围裙,洗大肠、剃肘子……熟食店的地下室内,是老杨用挖掘和搜集来的战场遗物建起的“南口抗战纪念馆”,狭小的空间内,正面墙上一个大大的“魂”字格外醒目。

老杨说,他的灵魂已经与抗日战场深深地联接在了一起。“每到清明节,每到南口战役纪念周年的的时候,或者到抗战胜利纪念日的时候,我得去战场,看看那些长眠在青山当中的这些英雄。”

杨国庆寻遍山梁,10余年里换了5个探测器,挖掘出多件战场遗物

战场寻“宝”

位于老杨熟食店地下的“南口抗战纪念馆”不大,摆得满满当当。靠墙的展台分成六层,子弹壳、遗骨、马蹄铁、钢盔、水壶等战争碎片,或残破、或锈蚀,静静地陈列在暖黄色的展台上。

地下室中央摆着一张台球桌,桌上铺着巨大的老杨亲手绘制的《南口战役长城防御阵地草图》。地图涵盖了北京昌平、延庆、怀柔、门头沟及河北怀来等南口作战的全部区域,崇山峻岭之间,中日军队的进攻路线和防御阵地被标注得一目了然。这幅图,饱含老杨十余年的艰辛和努力——余次上山,一步一步勘察,对照战史一点一滴的核对。

老杨与战场的结缘始于年。那时,他还是一名户外运动的爱好者。群山就在身边,约上几位好友,背上简单的用品,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登高而望,长城蜿蜒,群山尽览,“看着特别气派,心情也随之好了起来。”

在长城烽火台下休息的时候,长城上密布的大大小小的坑眼,吸引了老杨的注意。往里面看了看,用手掏一掏,不像是人故意弄上去的,好像是枪打的。距离烽火台不远,有一段一段的壕沟,虽然被植被覆盖,但依然让老杨联想到战争电影中的战壕。

这里打过仗?下山之后,老杨向村里老人询问,老人告诉杨国庆,这里叫黄螺洼,过去南军(中国军队)跟日本人在那里打仗,死了好多人。老人年轻的时候上山刨药材,还捡到过大地雷。

活了40多年,杨国庆从没听说过此事。回来之后,这件事在老杨的头脑里挥之不去。他跑到昌平区档案馆查资料,在一本叫《昌平掌故》的书里面,他翻到只有短短一句话的记录:年8月,在南口居庸关、八达岭,国民革命军与日军激战。

年,老杨跟随朋友到东北拜访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并在李敏带领下到白山黑水之间寻找抗联遗迹。在一个林场,林场工人将工作时发现的一个日军钢盔交给了李敏,并举行了交接仪式。

“这个仪式当时就触动了我。战斗过的地方肯定要留下一些实物吧。”虽然不是军人家庭,但“男人有几个不喜欢刀枪”?老杨的朋友也有部队退伍的。从东北回来,老杨就找到他们,在朋友建议下,老杨买了个金属探测器,几天后跟着几个驴友再次上山了。

“当时的想法就是觉得好玩嘛,没有别的想法。就是能找到东西,觉得挺好玩的。”

但走了大半程,没找到一个子弹壳。上了山梁,他们来到山间的隘道。“听当地人说,这里是日军使用毒气的地方,当时许多中国军人,死的时候还猫着腰呢。”

在这里,探测器响了。旁边的朋友开玩笑,“没准是地雷,赶快卧倒。”连玩带挖,挖出一个子弹壳,已经锈蚀了一半。老杨和朋友都很兴奋,拍照留念。那天,他又找到一些马蹄铁、碎炮弹皮。

这次去的山头在战斗中被称为高地,此后,他经常到高地,每次去的感觉都不一样,也都能发现新的东西,至今已经去了60多次。

这次发现,开启了老杨挖掘战场、搜集战场遗物的道路。至今10余年,他换了5个探测器,挖掘出多件战场遗物。

这些埋藏地下七八十年的子弹、弹夹、弹片和当年军人的生活物品,多数锈迹斑斑或破损严重,但在杨国庆的眼中,这些都是宝贝。

找到一个“宝贝”,杨国庆都像考古挖掘一样,在发掘现场拍照,做好记录,再将发现的遗物用毛巾或袋子包好。回去后,对照资料,逐一进行编号、研究。

杨国庆挖掘遗物严谨有序

为了了解更多战场的信息,老杨到处寻找和搜集战场资料。“年的时候,昌平政协文史委出版了《南口战役专辑》,虽然没有指明哪个阵地,但有一些抗战将士的回忆。后来我又看到《中国陆军第三方面军抗战纪实》,苟吉堂将军写的,把南口战役运兵、战斗、后退,描写得比较详细。这样再到战场考察就有了很多概念。”

杨国庆不再只是简单的挖掘了。他会有意地寻找当地年纪较大的老人,递上一支烟,与老人聊一聊战争的那些事。再上战场,资料和实地互相比较、相互印证,70多年前中日军队的那场激烈的战斗,逐渐在老杨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你的工作不仅仅是像挖土党一样,就采点儿子弹壳,采点儿炮弹皮子。你应该把工作做细,把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去了解。”

为此,他在家中建立了一个纪念馆,精心布置一番,免费对外开放。随着参观者陆续增加,这个地下纪念馆渐渐有了名气,一些学校、各单位甚至组织来这里参观,接受爱国教育。老杨成了义务讲解员,即使来一个人,他也会不厌其烦,耐心解说。

六块纪念碑

“随着寻找战场,发现见证者,越来越多的资料汇入你的脑子,你的工作越来越多,你放不下。”

让老杨放不下的,并非挖掘收集越来越多的遗物,而是那些在为国牺牲的烈士。

挖掘工作进行不久,老杨就发现,城墙底下会有一些散落的遗骨,虽然并不完整,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动物的尸骨。捡拾这些遗骨,老杨就会想到,这曾经是一个血气方刚的战士,在这里半个多世纪了……

“后来我觉得,战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性,我就逐渐转向寻找遗骨。我自己心里边定下这样一个目标,我一定要找到完整的遗骨。”

每年8月,正是当年南口作战的季节。老杨喜欢在这个时期独自上山。这时,南口山上的环境跟当年战斗没有什么区别,经常云雾笼罩,细雨绵绵。老杨走到烽火台前,安静地坐在下面,点上两支烟,自己一支,给青山之间的烈士一支。

年8月30日,是杨国庆记忆深刻的日子,这一天,他去了黄楼院战场。“那天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我就说今天也别走远道了,就在这个烽火台看看,好好找找。”

就离烽火台10米左右的地方,老杨拿镐刨了两下,兜出一块肋骨。“底下就是石头了,但还有半拉的砖头,一看就是后人堆在那儿的。我清理石头的时候,就看到一个脑骨,没有头发,是后脑,颜色有点泛黄。我再往下一清理,底下还是一块石头,两块石头夹着这个头,看不到脸。”

老杨很兴奋,他判断,底下肯定还有躯体。天已经晚了,老杨当晚下山。此后三天,老杨上山继续清理,一具遗骨逐渐显露了出来。经过测量,遗骨身长一米七四。老杨判断,他生前应该是将近一米八的大个子的战士。

头骨脸部朝下,老杨搬起头骨,心情复杂。“我不想去搬动他,真的,但我想看看他的脸。”头骨的牙齿非常的细小,牺牲时年龄也就20岁左右。老杨抱着头骨说,“孩子,我接你回家。”一句话,老杨的眼泪就流了出来。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老杨觉得,就在那一天,8月30号,这个牺牲的战士通过他,向人们展示他的存在。几天后,老杨背着采购的棺材上山,将烈士的遗骨安葬。

“我觉得,每一个参加战斗的战士,他来的时候目的都不一样,可能就为了找碗饭吃。当他来到这个战场的时候,面对炮弹与刺刀,他没有选择,他就是要成为一个英雄。这个英雄不是他非要做,因为生命谁都知道要珍惜,也可能他不想死,但这种情况下,你只有去死,才能证明你是一个军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遗骨,将老杨从战场带进了战争,从人性的角度去体会和理解生死存亡。

有战争就有牺牲,但这种牺牲,应该牺牲者安息,并被后人铭记。老杨说,他是昌平当地人,却不知道就在身边,发生过如此惨烈的战争,有着如此多的牺牲。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他想到了竖立纪念碑。

“每年爬长城、登山的人几千上万,但没有人知道这里有过那么一段历史。我们在确定的战场竖立标志,也是对后人的一个启迪吧。”

年8月8日,老杨在他经常去的高地竖立起第一块纪念碑。最困难的一次是在抓阄山战场竖立纪念碑。当天早晨3点,70多人从山脚下的村庄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肩挑背扛,将多公斤重的石碑,抬行十一公里,立到了海拔米高的抓阄山主阵地。直到天黑了,队伍才从山上下来。

至今,老杨已经竖立纪念碑六块。此后每年,老杨都会在碑前组织几次纪念活动。除了立碑,杨国庆还带着锤子、钳子,在狮子岭阵地、罗芳珪团阵地等战场遗址,亲手雕刻出四块铭记抗日将士功绩的石刻。

“实际上采集实物只是一种手段,是通过这个来佐证历史,但更多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纪念、缅怀我们的先烈。”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杨国庆竖立起纪念碑

于营长的故事

立碑是为了缅怀先烈,也是为了让后来人知道这段不应忘却的过去。但于营长的故事,让老杨立碑的价值和意义,更显突出。

年4月6日,清明节,山上的小花都开了。杨国庆来到了昌平南口羊台子村。从山上下来,杨国庆看到有老人在田里劳动,习惯性地走上去问候聊天。老人说,打仗的时候,中国军队就住在他们家,他看着军队上山的。一听这话,感觉老人有来头。老杨拿出烟,“抽颗烟。歇会儿。”老人接过烟,向杨国庆说起了当年的情景。

那年老人6岁。要打仗了,村里人都出去躲,只有他和母亲没走。中国军队过来后,就在他家里做饭。做好饭,装在水桶里,顺着后窗递出去,送到山上的阵地。

第二天,就有伤兵抬下来,都放在院子里。第三天又抬下一个,放到了碾盘上,还盖上毯子。当兵的跟老人的母亲说,“这是我们的长官,我们要退了,你们也赶快走。”老人的家里有一个棺材,是老人的爷爷预备的棺材本儿。当兵的说,棺材要征用。

老人和母亲不敢说什么,收拾东西上山躲避。回来的时候,棺材和磨盘上的军官都不见了。后来听人说,那个军官死后,用你家的棺材,埋在房后小河对面的小土坡上了。

听完老人的介绍,杨国庆回来查找史料,看到一段文字:“8月21日,团第2营在羊台子河西右翼阵地与日军激战,于营长阵亡。”杨国庆判断,这个埋在小土坡上的军官,就应该是于营长。老杨买了一块小石碑,没有字,他要亲手为于营长打造。

“我记得在地下室刻碑时,锤子敲打钎子,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的时候,我当时第一感觉,这就是战场上的枪声。我当时一边刻一边想,这个于营长多大岁数,是哪儿的人?他有没有家人?”

年8月13日,老杨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将自己亲手打造的于营长的墓碑,立在了村边的小山坡上。每年清明节,老杨都会去祭拜。

没想到,事情后来有了奇妙的变化。

年9月,杨国庆通过志愿者,在河南联系到了于营长的老部下、当时的重机枪手贾善明。杨国庆奔赴河南采访,并安排贾善明从河南千里北上,到于营长的墓碑前祭奠。此事经媒体报道,又被网络转载。

年9月,老杨正在熟食店剃肘子,突然电话响了。老杨赶快擦了擦手,接通了电话,是一个女士。“我说你什么事儿?她说是你们在羊台子立了于营长的纪念碑,于营长是我的外祖父,我是他的外孙女。当时我心里边……我说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自己立碑的烈士的后人,竟然联系到了自己!这让杨国庆既激动又兴奋。在对方的介绍下,杨国庆了解到了于营长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更让他感慨不已。

于营长叫于恩涛,山东掖县人,年参加庐山军官训团第一期。抗战爆发前,他回到山东老家匆匆见了母亲和妻女一面,就上了战场。于恩涛有一个5岁的女儿,临行前,他抱着孩子不舍得撒手。没想到,就此一别,杳无音信。

母亲思念儿子,每年过年,都要多做一份饺子,多放一只碗、一双筷子,等待儿子的归来。但直到老太太去世,也没有等到儿子的音信。去世前,于母叮嘱儿媳罗淑贞,“我不在了,你们还要继续打听。”

年,于恩涛的夫人罗淑贞和女儿于心爱去往台湾。罗淑贞依然每年过年为于文涛准备碗筷。年,罗淑贞去世,依然没有等到丈夫的消息。家人一直挂念于营长,这么多年没有放弃寻找。

年,于家人偶然在网上看到了贾善明老兵去祭奠于营长的报道和照片,已经85岁的于心爱让女儿立即联系杨国庆。

几代人等了80年,于营长的家人终于知道于营长死在了什么地方。

年10月18日,于营长的后人来到南口羊台子,在于营长的墓前举行祭奠仪式。年,老杨在家属的嘱托下,为于营长立了一块新碑。8月8日,南口抗战研讨会上,于营长外孙女与参会人员一同到于营长碑前祭祀。

“通过于营长这件事看出来,南口阵亡的人,还有多少先烈的后人,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死在什么地方。所以我觉得这个工作,越干越有意思,没有止境。”

生活与公益

老杨的生命,已经与南口战场深深联结在了一起。战场挖掘,资料整理,纪念活动……这些工作占据了老杨几乎所有业余时间。虽然乐此不疲,但老杨也有自己的疲惫与苦恼。

上世纪90年代,老杨从昌平粮管所下岗,心情低落。恰在这时,他又得了结核性胸膜炎。租着农民十几平米的小房子,孩子还要上学,压力很大。

“那段时间我觉得最痛苦,我作为一个男人,三十多岁,为家里创造不了什么,也干不上什么,成天病歪歪的。那时候,有时候躺在床上都掉眼泪。生活怎么去改变?”

年,老杨借钱盘下了一家熟食店,与妻子两人共同经营。开始的时候经营非常困难。老杨清晰得记得,一次他们做了一堆熟食,卖了一天,只赚了八块三毛钱。

“这店还能往下开吗?但那时候我就有一个信念,你是一个男人,你怎样改变自己的生活?你就要坚持,再苦再累也要坚持。”

那时候,不管刮风下雨,老杨每天四点半起来,骑着三轮车去取货。回到家里,自己洗大肠、剃肘子、刮猪毛……一切都是自己来做。老杨说,卖熟食有的是直接进货,热一热来卖,但味道和品质不一样,他坚持自己做。虽然增加了许多工作量,老杨觉得自己做的卖给别人才踏实。

“家里怎么做就应该怎么做,你加这个加那个,可能挣钱了,但是我觉得你心里边不踏实。你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做生意和做人一样,你得有良知。”

从年熟食店开张至今,老杨看到周边许多熟食店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周边六七家店到最后只剩下了自己这一家店。经营逐渐好转,老杨的生活也有所好转。

从事抗战纪念活动以来,老杨的所有开销,都来自这家小小的熟食店的收入。

老杨从事抗战公益的开销全部来自熟食店,妻子非常支持、理解他

做公益先得有饭吃,老杨的理念很实在

“我提倡做公益,你别自己都吃不上饭去做公益,那是瞎说八道。所以我店里不能舍弃,因为店里的收入是支撑我去做公益的源泉。所以我得洗大肠,去剃肘子去,我得去干。”

支撑老杨在这条路上坚定走下去的,是他背后的家庭。随着公益活动越做越细,各种事务也越来越多。但老杨一有时间,还是要往山上跑。

几天没上山,老杨心里又发痒了。看到老杨情绪有些低落,妻子就知道他的心思了,“赶紧走,赶紧走,别在那儿惹我生气了。”于是,老杨背包上山,店里的工作就交给妻子一个人忙活。

“有时候我上战场的时候就想,从家庭的角度,当年这些抗战的将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现在,我的家里能抽时间放我假,让我去山上去干这些事,我得对得起我的家庭,我得好好的干。”

据老杨考察,南口战场的区域面积将近0平方公里,跨北京、河北四县,90%都是山地。十多年来,老杨苦行僧一样,用自己的双脚丈量战场,至今已经核实了上百个阵地。由于常年爬山,老杨的膝盖磨损严重,去年做了手术。术后,老杨依然坚持上山。

“从实地实考角度,你肯定要到现场。要是不去,你就没法表述这个战场,没法去复原战场的战斗环境。”老杨说,有时候上山,那种困难程度难以想象,但这时他会想到,现在还没有子弹和炮火呢,当年的战场是怎样的艰难。

从最初的兴趣,到后来的情节,老杨的公益事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你除了采集实物去佐证这些历史以外,你更多的还应该去弘扬我们自己的民族英雄。”老杨希望能有一天,自己的展室从熟食店的地下室搬出,到阳光下接受更多人的参观和对先烈的怀念。

如今,依然有许多战场老杨没有去考察,但他会继续考察下去,直到自己走不动的那一天。

推荐阅读:

贾跃亭还钱了!再偿超一亿债务,供应商称其有担当

你在京东退掉的商品,去了哪儿?

“共享女友”真来了!一天元,可送货上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