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速记游戏课程化一种课程新模式

启迪引领早幼教行业发展的巨大引擎

凝聚中国幼教砥砺前行的力量

让沟通深刻地发生

让幼教行业更高效地运行

三天中

20多个专题方向

近位专家名师

逾场讲座

逾70场特色幼教工作坊

精彩纷呈,采撷不及……

以下课堂速记,

已征得讲师许可发布,以飨诸位

主题:《游戏课程化——一种课程新模式》

时间:年10月25日(下午)

地点:B7馆

王振宇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导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教育学院院长

授课实录

王振宇教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非常感谢大会组委会给我这么一个发言的机会。几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推行游戏课程化的征途上,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不仅从理论上加以探讨,而且也从实践上加以践行。几年来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想法,能够利用这么一个规模巨大的会议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它应该能够产生很好效应,或者让更多同仁了解我们的想法,了解我们的做法。这对于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游戏课程化是很有意义的。

今天我介绍的角度,是把游戏课程化作为一种课程模式来介绍。我们来看一下什么叫“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根据特定课程理论所进行的相应课程构想、运行和发展的概括表述。

我们讲到课程模式,一定会想到国际比较著名课程模式,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蒙特梭利课程模式等等。每一个课程模式后面都有特定理论,以及关于课程设计、课程设置、运行方法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分教学方法,还有一套考核的方法。课程模式一定包含着特定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运行方式或者说课程评价。

课程模式有很强文化适应性,幼教史上我们知道19世纪20年代开始的福禄贝尔课程模式到本世纪初进步主义课程模式,再到上世纪60年代早期介入课程模式,再到上世纪90年代更加注重个别差异,注重学习潜能的课程模式。

进入21世纪后,课程模式更加注重智力多样性。刚刚叶平枝老师从成长性思维角度探讨这个问题,讲的非常精彩。其实正适应着21世纪课程模式新理念。21世纪的课程理念强调智力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并且具有流动性。因此我们的课程应该做相应修正。这一修正最突出的表现在克服以学科为导向课程理念。美国的教育家杜威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教育最大问题是把学科当成教育的中心。事实上学科不应该是教育的中心。儿童才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中心从学科转移到儿童。杜威把这样一个改变称之为教育上“哥白尼革命”。

过于强调学科,一开始是大工业的需要。大工业生产诞生。大工业生产需要学科专业分类。教育跟随工业革命,由浅入深,用课程方式表达,培养大批的机器操作工。这是它当时特定的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当今课程要有个性化。现在的课程特别强调注重学生包括幼儿的个体特点和差异。如果他们学习中实现自己潜能表达,自己需要的满足。21世纪的课程同样对教师也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同样也应该是人的培养者,人的指导者。

所有讲的这些课程模式,当我们讲到课程模式时会想起一串外国人,其实在我们中国的幼儿教育史上。我们也有值得骄傲的教育家和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模式,那就是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他结合中国人的特点和中国儿童的特点创造出活教育。让孩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教育的活教材,年,他指出中国的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培养人,培养中国人,培养现代中国人。四年以后(年)他又改成活教育培养人,培养中国人,培养世界人。

陈鹤琴先生这一些成套的活教育思想,时间和经验总结,正是中国幼儿教育给世界幼儿教育的重大贡献。今天我们应该继承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多研究,多践行,多继承,是我们中国幼教发展一个科学方向。

几年前在陈鹤琴先生诞辰周年纪念大会上,我曾经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幼儿教育应该“回归陈鹤琴”。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发展到今天,我们熟悉很多外国人的教育思想,外国课程模式。但是很多人一提起陈鹤琴不甚了解,其实你只要认真学习一下陈鹤琴著作,当今中国幼教许多问题在陈先生的著作里都有解释,说明与分析。

当前中国教育的巨大问题是什么?也许很多。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讲问题。但是在我们看来,中国幼儿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存在着双核心。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游戏和课程两个核心,这两个核心长的是两个不同的苗,开的是两朵不同花,结的是两个不同的果。因此在中国幼儿教育中,游戏和课程始终是两回事儿。幼儿教育中游戏和课程谁轻谁重?看成两个核心的话,任何一个比例,从“一九开”到“五五开”都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因为游戏和课程是两个苗,两个核心。双核现象导致了中国幼教许多问题,比如我们指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最根本活动。但是谁都知道,事实上完成不了。为什么?在我们现行的游戏观下,在我们现行的游戏分类下,在我们现行的游戏指导思想下,游戏不可能成为幼儿园的教育基本活动,游戏只能够在有限空间,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而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游戏。

同样的从课程角度来看,如果把课程看作是学科学习体系。那么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为什么多年来教育部,中央、国务院发出很多文件要求我们克服小学化现象,难度很大。因为没有人指出小学倾向怎么来的,什么地方产生的。不明白来源在哪里要克服就很难。其实双核心现象给我们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小学化,因为游戏限制特定空间和时间内,不能成为幼儿教育基本活动。因为把课程理解成学科体系,没有按照幼儿的学习进程来搞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就一定会小学化。只有扭转了对于游戏和课程的认识,变双核为单核游戏才能变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小学化倾向也能够得以很好解决。

解决这一个问题的途径,我们认为就是游戏课程化,游戏课程化是变双核为单核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有把游戏和课程变成游戏课程化,幼儿教育中才不会出现双核现象,没有双核现象,游戏最终会变成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课程也不再是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体系的这么一个现状。

什么是游戏课程化?

我们对游戏课程化这样解释:从幼儿的游戏出发,及时的把握幼儿学习的生长点,通过老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引导和构建新的游戏。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游戏课程化。也就是说游戏课程化不是一个单独的游戏,也不是一个单独的课程。它实际上是一个从游戏再到游戏的游戏长链。这一个链构成了游戏的课程化。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举个例子。

山东省泰安市寿光县有一个幼儿园,他们开展生态过程当中很好贯彻游戏课程化的原则,实现一个典型的游戏课程化。幼儿园小朋友在园里面骑车玩,由零散骑车玩变成一个统一行动叫做自驾游。自驾游几天之后,几乎大量小孩子都来参加活动,后来就有了车子故障,有车坏了。小朋友们提出车子坏了要修理,于是他们在操场上又开始搭修理厂。搭场过程当中墙壁倒了,老师及时帮助他们去认识墙为什么能够塌,知道怎么样垒墙,怎么积木和积木互相咬住才能不倒,于是小朋友们完成修理厂的墙壁搭建,以后又加上顶。他们又讨论修理厂需要什么工具,他们纷纷提出要有钳子,扳手,螺丝刀等等。车子修好以后他们说我们开车出去要加油,我们要有加油站,他们把校园里面的油桶排起来做加油站等等。以后又提出加油要付钱,所以他们又画很多纸币,便于计算。之后,又生成了洗车场等。这个活动持续一个月零四天,总共十六个游戏。这十六个游戏构成了这一个课程的内容。这个课程构成过程当中,涉及到了科学的,社会的,语言的,数学的等等等等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游戏课程化过程。

还有一个案例来自成都十六幼,老师发现小孩子在教室里面经常喊“妖魔来了”,然后他们躲避到一个地方。老师以为小朋友对妖魔感兴趣,就找到很多书。结果孩子们不感兴趣,老师发现他们把妖魔当成一个信号,他们是喜欢这个躲避过程。老师就让家长们送帐篷过来,小朋友自己把帐篷搭起来,小朋友往里面挤帐篷塌掉,老师说帐篷小了,家长又送来更大帐篷。大帐医院,小朋友们玩起了医生和病人的游戏。这样一个游戏场面变成一个玩出来课程,这个课程在复旦大学出版社里面出了书。

两个案例说明什么?

游戏课程化就是跟随着儿童的游戏,在游戏中发现教育的生长点,这个生长点也可能出现在团体游戏中,一个集体游戏中,也可能出现在一个个别的游戏中。总而言之让游戏一直有趣延续下去就是游戏课程化。游戏课程化的起点是游戏,终点依然是游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追求着儿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