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事,就要用宁静控制住浮躁

老子在《道德经》第26章中说:“静为躁君。”

静,是安详宁静;躁,是浮躁、喧哗;君,主宰、。在老子看来,静是根本,是主宰,是事物的本性。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在这一章的最后老子又说,“躁则失君”,躁动定将失去主宰。

人不安静,一浮躁就没有办法掌控自己了,办事就容易轻率,难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要想成事,我们就要沉稳下来,用宁静控制住我们的浮躁。

01静以休养

老子重要的哲学命题就是“无为”,就是清静无为,要求人们不要乱折腾,乱折腾就违背了事物的运行规律,就会出问题。

躁动,是一种不正常的波动,就是不断地折腾。

如果一个人一直精神躁动,日夜思虑,就不能得到很好地休息,整天精神恍惚,身体就会出问题,甚至可能享天年。

自然界如果不停地动,如地震、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地球上就会灾难不断。

人类社会也是一样,一个国家长期处于震荡之中,政局长期不能安定,这个国家就会逐渐衰弱或分裂瓦解,迅速走向灭亡。

如何治理国家,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煎小鱼不能翻来翻去,否则小鱼很容易被翻腾成碎片。治理大的国家也是如此,也要小心谨慎,如果急于求进,不停地折腾百姓,百姓就会叫苦连天。老子在第26章的后边告诫说:“奈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大国的君主怎么可以轻率地去统治天下呢?

历代的明君都明白治理国家贵在休养生息,特别是经历过战乱后新建立起来的朝代,都会接受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汉代的汉文帝、唐代的唐太宗采用休养生息政策,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使百姓生活安定,社会恢复了元气,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02静以修身

在人们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为什么能智慧超群呢?诸葛亮的《诫子书》回答这个问题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认为,君子处世,以恬静来修养自己,以俭朴来培养操守,不宁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就必须保持宁静的心境;增长才干,就必须刻苦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宁静就不能学有所成。轻浮懈怠不能思虑深远,心境躁动便不能陶冶性情。

诸葛亮的深谋远虑、雄才大略,主要得益于他冷静地观察,也得益于他内心的安定,遇事冷静,能够从容处置突发的事件。

真正的智者像大海一样沉静,从不牛哄哄地表现自己,让自己锋芒毕露;那些浅薄之徒就像窄浅的小溪,走到那里就喧闹不休地表现自己,生怕一静下来这个世界就把他给忘掉了。

躁代表了一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与诸葛亮的静相对的就是马谡的躁,他自以为熟读兵书,带兵打仗手到擒来,易如反掌。他请命守街亭,狂妄向诸葛亮夸下海口,结果失了街亭,让诸葛亮陷入被动,北伐成为泡影。

也是一种修养。一个善于修养自己的人,凡事沉稳而行。在面临大事时能不能沉稳安定,是判断一个人气量胸襟的重要标准。

古人有言:“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两军对垒,统帅只有冷静才能准确判断敌我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躁动不安,就会鲁莽行事,自乱阵脚,很可能一败涂地。能做到胸有激雷而面如湖面一样平静,所凭借的就是内心的从容安定。

东晋时期,前秦王付坚率百万大军前来攻打东晋,就是历史有名的淝水之战。如果东晋战败,就可能被前秦灭国。形势非常危急,而东晋主帅谢安依然镇静,指挥若定,派出弟弟谢石、侄子谢玄等率兵8万前去抵御。

前线战斗激烈,谢评测还与友人下棋。东晋打了胜仗的捷报传到他那里时,他也只是看了一眼就放下,继续下棋。陪他下棋的朋友问他战况如何,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小儿辈大破敌军。”这就是军事史上不多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友人听后狂喜不已,他的神态举止和平时没有任何区别。

谢安遇到大事不浮躁,镇定自若,就是古人所说的“每临大事有静气”。

03静则专一

《大学》:“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内心安静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才能虑事周详,虑事精详才能有所得。

《大学》的这段话道出了宁静对做事的重要性,静才能专心致志,才能专注。浮躁好动就难以静下心来,不能平心静气,做事就会缺乏耐心,深入不进去,无论干什么都将难成事。

荀子《劝学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人不能心浮气躁,静不下心做事将会一事无成。,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健的筋骨,但却能够吃到地面上的黄土,往下能喝到地底的泉水,它成功的关键就是专一,而专一又源于它的沉静。

螃蟹用6只脚(实际上是8只)和2个大钳子,可它连自己栖身的洞穴都没有,只能寄身在蛇或鳝鱼的洞穴中,原因就在于它浮躁而不专一。

柔弱的蚯蚓之所以能胜过坚硬的螃蟹,全在于它因静而受益,螃蟹因躁而吃亏。

一位在企业界享有盛誉的企业家即将告别自己的职业生涯,应很多人要求,他决定公开自己取得巨大成就的奥秘。演讲之前,讲台上吊了一个大铁球,下面放了一个大铁锤,听众们都感到莫名其妙。

企业家先请两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上来,让他们用大铁锤去敲打吊着的铁球,要让大铁球荡起来。一位年轻人抡起大锤,全力砸铁球,可是吊球一动没动。另一位年轻人接过大铁锤,用了更大的力气去敲吊球,可是铁球仍然一动不动,台下一片唏嘘之声。

这时,企业家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对着铁球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敲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击打。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会场开始不断骚动,企业家仍然不管不顾地继续敲打着。

到40分钟的时候,有人发现大铁球轻微地动了。在企业家一锤一锤地不断敲打中,吊球越荡越高,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企业家转过身来,离开了会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不管外界有多大的干扰,内心一定要沉静,要沉得住气,始终如一地坚持。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戒骄戒躁,踏实沉稳,才能办成事。

04以静制动

做人做事要注重内心的安宁,学会以静制动。

韩非子注说老子这句话:“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制躁,此之谓也。”指出了重可以运用轻,静能约束躁动。

性情浮躁的人,很难成就事业,暴躁一定是不会长久的。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武艺超群,但脾气暴躁,对属下动不动就打骂。刘备经常劝诫他,经常鞭打自己的随从,对部下的惩罚过重,是非常危险的,会引祸及身的。而张飞却听不进去,结局果然如刘备所担心的那样,在发兵征讨东吴的前夕,鞭打将士,引起张部将张达和范强反叛,张飞被二人谋害。

静,不仅意味着安静,而且意味着冷静、理性、从容。成大事的人,往往内心沉静,定力十足,让生命处于平和宁静的状态,在静定中升华出智慧。无论遇到什么事,不急不躁,沉稳而行,少犯冒失之错,往往结果会更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空城计靠的就是静气。司马懿15万精兵前来,诸葛亮身边只有守兵,主动迎战,无疑是以卵击石,无奈使出一出空城计。

城门四开,每个城门分别派出三五军士扮作百姓,清扫街道,诸葛亮带领2个童子登上城楼,凭栏而坐,焚香抚琴。这样的镇定自若,让司马懿怀疑诸葛亮有精兵埋伏,便带着大军撤退。

诸葛亮一生淡定从容,在临近死前却不淡定,人变得有些焦躁。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因为粮草剩余不多,蜀中可用之才很少,诸葛亮事必躬亲,身体不堪重负,积劳成疾,他就想速战速决。

接连的惨败司马懿,让他对诸葛亮心存戒惧,坚守不出,想让蜀军粮草耗尽,自动撤军,自然就能不战而胜。

为了逼司马懿出战,诸葛亮送给他了一套女性衣服,羞辱司马懿,司马懿手下将领都气得不行,司马懿却不着急。当他了解到诸葛亮寝食难安,知道他不能长久,无论诸葛亮如何引诱,就是不出战,消耗他的耐心和蜀军的军需。

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见司马懿坚守不战,更是思虑难安,终于病死在五丈原,蜀军只好撤退,司马懿不战而胜。

结束语

老子用“轻为躁君”告诫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安静,用宁静控制浮躁;用“躁则失君”警示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戒除轻率和浮躁的毛病,才能少犯错误,才能成就事业。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