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老人用面做出一桌大餐齐鲁晚报

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26/6126358.html

“须线要提前埋进虾身里,这样就可以提起来。”“花椒种子是做眼睛用的……”春节前夕,我们一行六人来到文登泽库镇,跟面塑艺人侯淑元学习制作面塑。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侯淑元已经86岁了,虽然有些驼背,但精神矍铄,谈及各种面塑制作的时候,她如数家珍。“男婚女嫁的时候要做鸳鸯,蒸莲子饽饽,做龙墩,寓意夫妻恩爱、早得贵子,一家人富贵平安。”侯淑元一边制作,一边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各种面塑的寓意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借助剪刀、梳子等简单工具,利用豌豆、细线等辅料,一团面经过侯淑元一番揉、搓、捏、剪、压、染之后,举着大钳子的螃蟹、弯着腰的对虾栩栩如生,各类海鲜跃然案板,还有红彤彤的草莓、黄灿灿的香蕉,多籽的石榴、丰盈的葡萄。各种海虾、水果“大餐”呈现在我们面前。

听说我们要来,侯淑元头天晚上就和好面团,她把小麦粉、黄豆粉等按照比例搭配,面和得软硬合适。我们每人从醒发好的大面团儿上扯下一小块儿,迫不及待地做起来,有的做螃蟹,有的做葡萄,还有的做石榴。面案上活灵活现的大虾吸引了我,我决定尝试一下做大虾。

起先我觉着做大虾比较简单,但做起来才感到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真所谓“眼高手低”。还是依葫芦画瓢吧,我照着做好的大虾样子,先用大小适中的面捏出大体形状,做出虾的雏形,然后把各个部位仔细揉捏光滑之后,用刀在上面刻出虾的肢节,虾尾的部位先用刀把面压扁,再刻出尾部的竖纹。“虾腿不能太长太细,否则容易断开。虾头胖了瘦了都不行,要讲究比例,要跟虾身相匹配。”老人在旁边指点着。染色也很有学问,既要渲染浓烈,又要有取有舍,浓淡相宜。“越高的地方越浓,稍低的地方需染得淡一些。染色要有分寸,凹陷的地方不用染,只在凸起的地方染。”确实,这样染色后作品更有立体感,做出来的大虾动态有活力。

最后的工序是在眼睛的地方嵌入花椒种子,然后拽着用红线做成的虾须,一只鲜亮红润的大对虾被提溜起来,在眼前晃动着,直让人馋涎欲滴。

做面塑不能慢吞吞,动作要麻利。“从盆里拿出来的面要赶紧下手做,动作慢了面会发硬,放置时间长了表面会起皱,做出来的东西皱皱巴巴的,不好看。”看来,做面塑除了要求心灵手巧、模仿能力强外,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做的时候要沉下心来、专心致志,不慌不忙,稳中才能出细活儿嘛。”老艺人的手艺让我们佩服,她的话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做面塑既是思考的过程,也是陶冶情操的过程,更是享受的过程。面塑作品的构思、面团的软硬、下剪的深浅等方方面面,都要深思熟虑。制作的时候心无旁骛、凝神定气,抛却繁杂的过程也是灵魂涤荡、心灵净化的过程。而当一件件面塑作品从自己手中出来,感觉到艺术的气息跟自己有了些许联系时,不免为之四顾,心中洋洋得意。

面塑之美,美在自然的材料、精巧的工艺和质朴的心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艺术,面塑生长和扎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

文登面塑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这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造型艺术日久弥新。年,文登面塑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在面塑艺人传承下,愈发散发出胶东特有的风土人情,也让人感受到地方传统习俗的魅力。

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日子,这里的百姓都会制作一些象征各种寓意的面塑。春节蒸花式大枣饽饽,元宵节做玲珑面灯,清明节捏衔春燕子,七月初七烙各式巧果,还有结婚的喜饼、祝寿的寿桃......,从正月到腊月,从孩子出生到结婚再到老人做寿,人们喜欢用面塑来表达对家人的深深祝福,用面塑来寄托浓厚的乡情乡愁,用面塑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作者简介:刘艳莉,女,山东烟台人,现就职鲁东大学宣传部,《鲁东大学报》副编审,山东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副秘书长,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壹点号独爱莲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