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即将失传的老手艺博山大床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信息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床,是每个家庭最重要的家具,人生的大约三分之一时间要在床上度过,床的孬好,是否舒适,关系到睡眠质量,因此成为人们选择的重要因素。博山大床,有别于其他地区,床面以棕绳编制而成,有沙发的弹性且具备木板床的坚挺,人睡在上面,身体不变形,还不硌得慌。使用得当,不被虫噬,不受硬伤,一张床可以睡几代人。做床,床面木料首选当地的榆木,榆树属于当地的山里树种,抗旱能力强,生长缓慢,所出木料质地坚硬,木纹不那么顺丝顺缕,能够承受很大的拉力,由于木质本身内应力大,木匠俗称它性大,采伐之后的新料是不能用的,得风刮雨淋几年,甚至泡进水池待上一个夏天,把木料内部的水分换出来,彻底干透,才可以解开使用。即便是干透的木料已经下成所需的毛料,最后还要经过烘烤。这道工序是将锯末堆集在一起,周边用砖头围拢,担上火柱铁棒之类,撒刨花点燃锯末,把木料在微火上慢慢烘烤,有弯的部位要烤凸面,一则调直,二来把木料内部的蛀虫经过这次烘烤之后也彻底杀死,不会死而复生去蛀咬已经做成的家具。床面的两条长边称为床桄,两端叫鞍头。四个角用半透隼的结构,缝要严丝而不能黑缝,沿床面内侧,或裁口,或打凹面槽,这样后期穿棕绳的时候不至于高出床面。床面用料的截面矩形尺寸在毫米---毫米,60毫米---80毫米之间,根据现有木料的材质和床面的大小而定,三圆腿床一般为2.3米*1.3米,那时候,确定床的尺寸受居住条件的限制,如果做成现在时兴的2米*1.8米,房间根本不可能放得下,所以,以房间大小定床的尺寸是各家的习惯做法。在床面的下侧,要装三条弯撑,从内侧撑住床面所受的拉力。弯撑都是在砍伐树木的时候选出来的,那些有自然弯度,直径在毫米左右的枝干是弯称的首选。用什么树的枝干倒不用那么讲究,只要有硬度,大凡可选。弯枝干做别的派不上大用场,拿来做床的弯撑倒是废物利用。旧时的博山棕床,统称为大床,依样式可分为三元腿,罗汉腿,三面围裙板的。依床面来区分,又有棕面和藤面两种。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的对床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如果想搬动一次床,那得请几个有把子力气的帮忙,否则你甭想挪动它。再从用料的角度考虑,单是那四条腿,都是毫米见方的大料,实在有些浪费,于是随之而来的三拿床,五拿床出现了,新结构样式的床,保留了老式床的所有优点,淘汰了笨重的结构,很快被社会接受。那种坚实敦厚的三圆腿,罗汉腿床逐渐退出家具主流市场。见过南方的棕面,编制的松弛,人躺上去,塌下一个坑,而博山大床则平整富有弹性。独特就在于棕面有别于其他地区,这是博山工匠的独门绝活。棕床的床面在木工活结束之后,再进行穿棕绳,穿床师傅们的活是从原料处理开始,直到把床穿好。棕片,是制作棕绳的原料,第一步得用剪子把棕片两侧的硬边去掉,沿棕片的形状进行撕扯,使其纤维之间分离,然后,在笼盆(烧陶瓷用的外层保护)的粗糙凸面像洗衣服一样的揉搓,把棕片纤维上的附着物搓碎抖掉,剩下的就是棕片的纤维了。接下来是抽棕丝,搓好的棕片用水浸泡使其变软,十几片叠成一摞,用绳子下坠个重物压住,用专用的小车开始抽棕丝,这个环节是手艺的初始一步,但是对于棕绳质量却是关键一环,抽丝过程要长短搭配,接头的位置不能有丝头扎出,绳子要粗细均匀,不能有长虫吃蛤蟆的不均匀现象,上的劲还得一致,一个小车缠满了,再换一个。这时候打出来的只是单股绳子。下面的一道活是合绳子,把单股合二为一。在地上砸进火柱之类的地桩,两个小车上的绳子头系在一起挂在地桩上,两手各执一个小车,展臂朝一个方向画圈抖动,边抖边后退,使绳子借力自然合股为一根绳子。后面还需把绳子套在地桩上,拉直破劲,也就是消除掉绳子在合股的时候产生的那股劲才好捋顺,这才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棕绳。穿棕床,单根的绳子没法用的,常见的一眼八棕,一眼六棕,得四根或者三根绳子,又以一眼八棕为多,所以在打把的时候,就把四根绳子合为一把,至此,原料的准备工作结束。穿床之前,需根据床面的尺寸把钻孔位置确定好,常用的是70毫米均分三个孔,孔径在14毫米或15毫米,床边和案头的孔数要分别一致,钻孔要一直一斜,防止破坏床面木料的抗拉强度,保证能够承受棕绳的拉力。穿床,可以一人,也可两人合作,用的工具很简单;一把钳子,几条竹签,两个竹针,几个楔子。从床边垮七个眼子开始斜向交织,每一把绳子传入眼子,从床面下多余的部分打个结,用脚蹬住,床面上的部分用钳子夹住,双手一拉,脚下一蹬,吱吱作响,直到绳子拉紧,把楔子嵌入眼子固定住绳子,防止松脱。就这么单层穿好,再交织进行,到双层的时候,得隔一行穿一道,这时得事先把竹签插入,用左手拇指隔一行压一道,与上一行保持好距离,才能使格子尺寸均布呈方形。整个床面所布置的绳子,不允许有绳子交叠,四条绳子必须松紧一致,保证受力均匀。四个角最后隔得太近,容不下绳子,留下三四个眼子即可。一张穿好的棕床,用木棒敲击蹦蹦作响富有弹性,且格子均匀,绳子靠紧在一起。毫不夸张的说,这么一张床,睡一百年是绝对没问题。有这么句俗话:木匠干半年,油漆匠来拿钱。最后的工序是上大漆。大漆,是博山家具表面涂层的首选材料,属于天然树脂,来自漆树,是从漆树割口流出的白色乳状物,为我国三大土产宝贝之一。大漆,笔者所见的大漆是木桶包装的成品了。打开木桶盖子,一股恶臭的气味溢散出来,没有接触过大气的人,极容易过敏。处理大漆的第一步是用拧漆的方法对大漆过滤。用一个漆床,两人合作,把浸湿的白布折成兜状,把大漆淘起来,倒入四层白布中,合上口后,朝不同方向旋转,白布的两端塞入漆床的摇把绳套中,两人逆向同时摇动,待白布拧紧,漆就渗出,另一只手用一根长的圆木棍随布套外层往复刮漆,经过过滤的大漆滴落在下面的斗盆之中。经过过滤的大漆现在还是生漆,由于生漆干燥快,水性大,不宜直接使用,要加入熬制过已经上呸的桐油,勾兑调为熟漆,才能用于家具的涂层。勾兑桐油一则缓解大漆干燥中干的太急容易起皱,二来提高漆膜的亮度。大漆加工,对环境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要求颇为苛刻。博山地处北方,气候干燥,无法满足大漆施工中对湿润环境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就得人为制造出潮湿温暖空气湿度相对高一些的环境,通常在工作区隔离出一个阴棚,顶面和墙壁覆盖草包,用水浇透,保证湿度。如果是夏季的六月,阴雨连绵,这种天气为黄金季节,干得快,漆层也光亮,这个季节干出来的活那是极为漂亮的。上大漆的第一步为镪灰,用食用淀粉研细加上大漆,调制成粘稠状的漆灰,执水牛角制成的的灰铲子,把漆灰均匀的刮在家具表面,刮一层,镪一遍,反复多次,低凹的地方都用漆灰填充平整,多余的镪掉,待漆灰干燥后,用水砂纸沾水打磨光滑,抹布擦出来,经过目测,如还有低凹处没有填平,进行多次填补。以使家具表面光滑润手。镪灰,看似简单,却是决定大漆表面处理质量的重要一环。刷大漆,要用南方出产的专用漆栓,漆栓,两面用木板,中间夹上猪鬃,留出15毫米左右的鬃毛露在外面,毛短,有利于排开浓稠的大漆以使其均匀。新的漆栓不能拿来直接用,得用粗糙的瓦块表面或者粗纱布磨成刀刃状,沾脏漆在家具的内层等看不到的位置,反复擦拭,直到漆栓不掉毛,方能沾漆开始工作。博山大漆的家具,一般刷三层漆,头遍要保证漆膜的颜色厚重,二遍以后开始要求有亮度,且倒栓纹,由于桐油的作用,三遍用漆的桐油比例亦有所区别,头遍最少,末遍最多。具体比例,视漆的质量而定,是经验的积累,不宜定量描述。一张博山大床,经过木工制作,棕床穿制,油漆匠的劳作,工序繁杂,全部手工打造,具有十足的地域特点,含着丰富的手艺成分。据悉,现在还有人会这门手艺,但愿能够传承下去,别丢了这不起眼的博山文化。补叙“博山大床最讲究的是在棕面上再铺一层藤子,藤面使用天然藤条破解割出,编织成藤席,光滑平整,夏天不用铺其他夏季用品,直接在藤面上睡觉即可。在笔者采访过程,没有人从藤子的原料到编制成藤面整个过程能够完成的,亦见保护这门手艺已经迫在眉睫,否则,具有博山特色的手艺将会频临失传。仅此,笔者也在积极收集此类信息,以求这门手艺的原貌,能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以馈读者。根据从事过藤面加工师傅的回忆介绍,大床铺藤面基本搞清楚;最早的原料是进来的成盘的藤条,在藤子的端面,用刀子一劈为二,再一劈为四,劈成细藤条,由于藤子内芯有瓤子,需用专用的刀子把瓤子刮去,使藤子变薄,方便弯曲。用的时候,得用水泡软。铺设藤面这道工序叫铺棕盖藤,是棕床行业里手艺最高的。藤子穿过棕绳的眼子,密实的紧密排列,藤子的长度有限,必须得接着用,接口的地方,两端削薄,自然衔接在一起,相互压住,就不会松动了。铺出来的藤面,表面要求是很光滑了,接口的地方不能有翘起。这门手艺随着罗殿训,孙即宽,张宝峰,毕文德这些老师傅的离世,没有后来继承者,已经失传。现在还有的铺设藤面,是进来现成的已经编制好的藤面,师傅们只管把藤面铺好,沿床的四条边塞入沟槽压住即可。对手艺的要求大大降低。所以,判断是那种手艺,可以从床底面看,老手艺,底面有藤条的亏头,由上而下穿过一个眼子再由下而上穿上去。眼下时兴的,在床面下边就看不到藤子了。铺棕盖藤的做法,消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笔者70年接触大漆,在单位没见过有新藤面大床来大漆的。如果社会上有,也是凤毛麟角。博山的油漆匠师傅也曾经探索过五彩大漆,想在大漆的工艺制作方面有所突破,均由于地域气候特点不能满足五彩大漆的环境苛刻要求而告失败。对于推光漆的探索是成功的,并且在高档家具和试验台台面上得到应用,只是因为造价昂贵,而无法普及到民间家具。术语解释:上呸------桐油的原始状态是很稀的,经过熬制后,水分挥发掉,桐油会变成胶状,这个状态俗称为上呸。倒栓纹-----漆膜表面在排平后,栓的棕毛留下的痕迹称为栓纹。桐油的作用主要是提高亮度,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栓纹消失的过程称之为倒栓纹。笔者的写字台是在家里的地窖里自己干的大漆活,排好漆后,用红外线灯泡均匀的烤一遍,能看到栓纹缓慢的倒下,漆面变得平整如镜。只是太费功夫,在工厂里是没法这么干的,效率太低,把手艺活做成工艺品,享受个过程而已。据同事赵锦忠介绍,他知道张宝峰的儿子(辘轳把张家大门)现在还会铺藤面,他手里有刮藤条的刀子,此人腿有残疾,65岁左右。没有联系方法。希望有线索的朋友可留言提供。让我们一起挖掘、保护这门博山的老手艺,以期继续传承下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