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古英雄出少年,古往今来,多少神童的闹剧,都逃不过争名逐利的现实,倘若拔苗助长,最终只会颗粒无收。究竟是凭真本事,还是虚荣心作祟?如果欺世盗名,受益者只会变本加厉。孩童本该拥有天真,当手上沾满动物的血液,难道不会害怕吗?
文/金叶哥哥
01
看过“两名小学生研究喝茶抗癌获奖”,想起书上的“伤仲永”,儿时的画面,忽然在脑海中闪现,不免有些伤感。
三年级时,我顶多只会玩橡皮筋,或者是折纸而已,生字认不全,背乘法表都偶尔出错。至于生物科学,历史政治那些科目,只是偶尔听说,并不在意。
“人之初,性本善”
那时读兴趣班,这是三字经的开头。
中学时也读过“孔乙己”,却依然记得“伤仲永”的结局:
“泯然众人矣。”
为了功名利禄,现实中有多少人活成了“孔乙己”,又有多少家庭,培养出了王安石笔下的“仲永”?
02
桌上摆放着几只已经死亡的老鼠,两名小学生将它们的心、肝、脾、肺、肾,全部取出来,老鼠身上、钳子上满是血。她们要用来探索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的抗肿瘤效果。
封闭场地下,除了专家和参赛学生,没有任何人能进去。
为了防止造假,他们要求学生拍照留痕、留存资料,还在各个年级中设置答辩环节。
两名小学生凭借“茶多酚抗肿瘤实验研究”项目,获得小学组三等奖。
两名参赛学生,当时分别就读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且都为同一个姓氏。
“之前有朋友请我帮他孩子参加这项大赛,设计了一个符合其知识能力水平的项目,没想到班主任看过后却说“太low了”。”
研究人员说:
“班主任把之前获奖项目给我看了一下,我大吃一惊,很多项目至少是硕士、博士才能完成的。比如有小学生研究十分复杂的导航系统,如果没有专业人员大力的介入,我相信很难完成。”
近日,继昆明六年级学生,研究直肠癌获得全国奖项,武汉又有两名小学生研究茶多酚抗肿瘤获奖。
不过,7月15日,云南省赛事组委会宣布,撤销“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等奖,该学生父亲发表道歉声明。
深度解读:
科学实验和文学创作不同,前者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反复实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架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后者,只需要多读多背,培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为何此类事件前仆后继,却终究逃不过利益的较量。
其一,奖项与未来升学挂钩
每当孩子参加高考时,如果曾经比赛得奖,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加分,在院校选择上,具有较大优势。
每个学校资源都不一样,越好的学校,越拥有将来联系实习就业单位的主动权。况且,学历仍然是找工作的敲门砖。
其二,能够获得利益
多数研究奖项的评比,往往能够得到不菲的奖金,对于家庭来说,能够得到一笔收入。
孩子得奖,家长也跟着沾光,或传授经验,亦或资源更加倾斜,带来利益最大化。
因此,或许得奖是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投资,让自身获得利益的方式。
“父利其然也。”
03
小结:
自古英雄出少年,古往今来,有多少神童的闹剧,终究逃不过争名逐利的现实,倘若拔苗助长,最终只会颗粒无收。
欺世盗名,受益者只会变本加厉。
孩童本该拥有天真,当手上沾满动物的血液,难道不会害怕吗?
如果不是虚荣心作祟,又怎会出现“伤仲永”的悲剧?
热点话题:
你认为小学生获奖合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删图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