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生瓷又称为仿生瓷,是模仿禽、兽、虫、鱼、植物等形象造型的瓷器,它的创作来源于生活,熟悉的瓷品更能引发人们对生活景象的强烈共鸣。象生瓷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明清时,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象生瓷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眼前。尤其在乾隆朝,猎奇心十足的乾隆皇帝对象生瓷情有独钟,为满足皇帝的心愿,督陶官唐英便创作了不同种类的象生瓷,作品几可乱真。为区别真假,唐英甚至得为作品标注年号款识,可见其逼真程度。
清象生瓷金丝猫酷似实物的象生瓷由于泥巴的可塑性很强,可以随意捏、雕、塑、刻成各种形象,因此早在远古社会,人们就用泥巴做成各种惟妙惟肖的人物、动物、生活用具等。这种模仿现实事物的创作方式,使人们深受启发。于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不断地尝试用泥巴去制作自然界中的各种实物,创作的形象也越来越逼真,到了清代,甚至可以用陶瓷制作“以假乱真”的各种器物。
这些瓷器有的是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瓜果、植物,有的是模仿其他材质的工艺品,如铜器、金器、木器等。清宫中流传的象生瓷数量不是太多,但每一件都堪称绝品,很多作品单凭肉眼几乎分辨不出来是陶瓷还是实物。
清象生瓷海螺清代的象生瓷作品主要是供皇室玩赏使用,这种技艺精湛的瓷器作品,需要景德镇御窑厂的工匠们密切合作,才有可能完成。由于要模仿不同的物象,因此在造型方面,需要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对各种瓷泥的可塑性、耐火度等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能够精确地控制好瓷器的收缩比例,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的象生瓷和要模仿的对象看上去别无二致。其次,需要有经验丰富的配釉师傅,根据模仿对象的颜色、质地,调配出相应的瓷釉。最后,需要有高超绘画技艺的画工,在釉的表面绘出细小的纹理、细节装饰等,方能创作出一件精美绝伦的象生瓷成品。
象生瓷中的“美味佳肴”象生瓷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有一类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清代的象生瓷多以模仿生活中常食用的瓜果蔬菜、动物为主,比如:石榴、核桃、荔枝、花生、红枣、栗子、青菜、螃蟹、河蚌等。乍一看,这些物品几乎和真的一模一样,如果不用手触碰,很难发现这些物品是陶瓷,可以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清粉彩象生果品蟹盘如上图所示,这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粉彩象生果品蟹盘,洁白的瓷盘上零散地摆放着形色多样的果品,有饱满的核桃、新鲜的花生、亮泽的菱角、鲜艳的樱桃、洁白的莲子等,果品后方还有一只螃蟹。这些果品大小不一,色彩各异,有的表面光滑亮泽,有的表面粗糙有纹理,和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实物并无二致;螃蟹钳子上细小的锯齿、凹凸不平的蟹壳,也和我们在海鲜市场看到的一样。仿佛是皇帝的侍从们随手从零食罐里抓了一把果品撒在盘中,要配着螃蟹去做鲜美佳肴似的。而这些物品和瓷盘是粘接在一起的,无法分开。
象生瓷制作的“金银漆木”除了模仿各种动植物以外,当时还流行仿制其他材质的工艺品。清代朱琰曾在他的著作《陶说》中提到了乾隆时期的瓷器:“戗金、镂银、琢石、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可见在乾隆时期,窑工们已经能够熟练地用瓷器仿造金银器、石器、漆木等各种材质的工艺品了。
清仿古铜描金彩牺耳尊仿铜器是象生瓷中常见的一种。如上图这件仿古铜描金彩牺耳尊,通体施棕褐色仿铜釉,均匀地散发着微微的金属光泽。在器物的颈部、腹部,采用的是釉上彩描金的彩绘手法,十分精细地绘制出了夔纹、卷云纹等图案。最引人注目的是器物肩部的一对兽形耳,它们拱背颔首,各自向后方望去,给原本厚重古拙的器身增加了一丝灵气。
清仿木纹釉带座木桶除金属器外,竹木材质也是象生瓷经常模仿的对象,同样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如上图这件清代乾隆时期的“木桶”,尤其是木桶上井然有序的纹理,虚实有致,完全将木质器物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刻画了出来。这件象生瓷木桶,还有一个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那就是器身上的两道“铜箍”。这两道箍微微突出木桶表面,似乎紧紧地与木桶压合在一起,色彩醒目,与仿木釉那深沉亚光的表面质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清仿朱漆釉菊瓣瓷盘漆器是一门古老的工艺,自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一直到清代还在生产使用。这种很受欢迎的工艺美术,自然也成为象生瓷仿制的对象。如上图这件仿朱漆釉菊瓣瓷盘,造型十分精致,每一个菊瓣的形状大小都保持一致,像盛开的花朵一样渐渐舒展开来。器物通体施朱红色釉彩,釉层十分均匀,釉色浓厚。盘心位置用金彩写有乾隆御题诗一首,十分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