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合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1放大镜

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

(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并发明制作了放大镜。

放大镜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镜的镜片叫(凹透镜)

比较放大镜镜片、玻璃片和近视镜镜片。

放大镜镜片特点:(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8.放大倍数越高的镜片,中央越厚;放大倍数越低的镜片,中央越薄。

9.镜片的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有关,中央越厚,放大倍数越大;中央越薄,放大倍数越小。

10.放大镜放大的倍数越大,看到的范围就越小。

1.2怎样放得更大

一个凸透镜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而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就能够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光学显微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图像放大约(万)倍。

(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在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时候,我们要用两个放大倍数(不相同)的凸透镜。

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答:将两面凸透镜上下相互平行摆放,固定在纸筒中并且使两面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处在一个固定值中。

我们的组合凸透镜上面的镜片相当于目镜,下面的镜片相当于物镜。

10.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我们周围有许多微小的物体,人的肉眼看不清,需要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

2.显微镜的使用: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3.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是不同的。

用肉眼观察物体,图像最小,观察的范围最大。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图像最大,观察的范围最小。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无论是图像的大小和视野都处在两者之间。

4.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5.苍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这叫复眼,根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人类研制出了雷达。

6.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这些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

1.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更微小的物体,观察细胞需要使用显微镜。

3.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他用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细胞。

4.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所以物体需要制成玻片标本。

5.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取表皮—滴清水—展成层—盖盖玻片—染色—吸引

6.洋葱表皮由细胞构成,细胞的形状为长方形,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组成。

7.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看到的大泡泡是液泡。

8.用显微镜观察载玻片时,载玻片移动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

1.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组成的,洋葱的其他部分以及其他生物系也是由细胞组成的。

2.细胞具有多样性,不同生物的细胞不同,同一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不同。

3.人体血液红细胞,是由科学家简·施旺麦丹发现的。

4.大量研究事实说明,除了病毒之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5.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

6.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

7.叶肉细胞有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

8.叶表皮由叶表皮细胞和气孔组成,其中,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

9.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不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10.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机构和功能单位。

1.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细胞,还发现了很多微小的生物。微小的生物又叫微生物。

2.在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微小的生物。

3.如果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这些生物的运动速度,

4.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

5.许多科学家发现,在空气中、土壤中、水中都生活着微生物,他们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不过蘑菇、木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6.我们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的生物。

7.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微生物(绿藻)繁殖的结果。

1.7微生物与健康

1.疾病的元凶是细菌和病毒。

2.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种类很多,分布广泛,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3.病毒的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存在,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4.人们发现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事物,但有些生物会引起霉变。

5.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

5.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6.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巨大贡献。

7.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8.勤洗手、常通风、出门戴好口罩可以预防传染病。

9.肉眼能看到的东西太少了,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才能有更多的发现。

10.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

眼睛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面隧道显微镜

2.1我们的地球模型

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2昼夜交替现象

1.在地球上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

2.针对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提出我们的假设

假设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假设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假设3:地球自转。假设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也在自转。

4.地球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的。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5.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体。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

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6.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乒乓球代表地球。

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2.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

3.《天体运行论》的作者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

4.地心说和日心说都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5.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通过观测,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

2.4谁先迎来黎明

1.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2.地球上不同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的北京要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3.当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时,树木向后运动,与汽车前进的方向正好相反。

4.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5影子的四季变化

1.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四季交替,年年循环,日影变化也会随着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太阳位置越高,影子越短;太阳位置越低,影子越长。

2.正午时分,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

3.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是圭表。

4.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不同:

春分适中夏至最高秋分适中冬至最长

5.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物体影子长度变化就不同:

春分适中夏至最短秋分适中冬至最长

6.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是有规律的变化的,从春到夏,影子渐渐变短;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影子渐渐变长;从冬到春,影子又渐渐变短。一年中夏季影子最短,冬季影子最长。

2.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2.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季变化,四季交替与地球公转有关。

3.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4.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不会发生改变。

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工具和技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我们会经常使用它们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可以根据技术来发明工具,技术和工具可以改进。

使用合适的工具通常比不使用工具会更加省时、省力、方便。

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

3.2斜面

从古至今,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明和运用了许多工具与技术,有的一直沿用至今,斜面就是这样的情况。

对于技术和工具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我们应当进行测试与评价。测试的方法可以是模拟测试和实际测试。在测试时,需要建立评价指标。

垫起板子的一端而形成的斜坡,就是一种简单机械,叫作斜面。

利用斜面搬运物体比直接提升物体更省力。

石块和水沿斜面从高处往下滑落时,不需要人为施加力。

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

斜面省力多少与斜面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小越省力。螺丝钉的不同螺纹是斜面的变形,螺纹越密越省力。

斜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①工具:刀、斧②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盘山公路、桥梁、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

③农业生产:运河、水坝、水渠、水沟。

3.3不简单的杠杆

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

像撬棍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

使用杠杆能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用力的位置叫作用力点;

克服阻力的位置叫作阻力点;

支撑杠杆,使杠杆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作支点。

5.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支点离阻力点越近,离用力点越远,就越省力。

支点越高,被撬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远。

6.杠杆在撬动中起到了省力的作用。

7.杠杆省力时,费距离;费力时,省距离。

8.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增大力的作用效果:撬棍、启瓶器、钳子、羊角锤等

②扩展力的作用范围:打捞网、筷子、船桨、钓鱼等

③改变力的作用方向:锄头,撬棍等。

3.4改变运输的车轮

1.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水龙头、扳手、滑轮都可以看成是轮轴的变形。

2.车轮运输省力、灵活、用时短、速度快。平板运送费力、速度慢。

3.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

3.5灵活巧妙的剪刀

1.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锋利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是斜面,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可以看作杠杆。

2.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剪刀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人们通过把手控制刀刃移动的方向和开合的角度,刀刃的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可以灵活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剪切。

4.在模拟医生解剖的任务中,剪刀有剪开、分离、剪断的作用。

5.解剖剪的刀柄较长,刀刃较短,可以很省力。

3.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1.活字印刷是重要的印刷技术之一。

2.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3.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进着工具和技术,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项技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印刷术。

4.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5.活字印刷的基本步骤:检字、刷墨、拓印、晾制(放在向阳通风处)。

6.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

7.印刷术本身在不断地发展。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人工拓印到用蒸汽做动力的机器印刷,从大型印刷机到家庭打印机,每一次变化,都让知识的普及和交流更为快速有效。

8.印刷术的优点:省时、省力、省钱。

4.1各种形式的能量

1.能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声、光电、热、磁等。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各种形式能量都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能量形式—机械能。机械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3.能量可以从一种能量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形式。

4.不同的能量可以通过能量转化器相互转化。

4.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1.家庭里经常使用的能量形式有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太阳能等。每一种能量形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

2.能源是能够提供能量的资源。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3.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

4.功率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功率为瓦的电器,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度。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符号是W。

5.家用电器是能量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器。

4.3电和磁

1.电可以转换成磁。电和磁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2.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发生偏转。

奥斯特的实验说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3.指南针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且电流越大,偏转角度越大。

4.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实验时,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此时指南针偏转角度最大。

5.通电导线拉直后靠近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所指的方向一致。接通电路,磁针偏转,断开电路,磁针复位。

6.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一个电流检测器,检查废旧电池有无电量。

7.用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导线会产生磁性,指南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9.增大电流和增加线圈圈数,都可以让指南针偏转角度更大。

10.增大电流的方法:①增加电池节数②电路改为短路

4.4电能和磁能

1.生活中大部分磁能都是由电能转换而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