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竞争环境之中,把合作伙伴间的关系“工具化”,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合作的效率。无论是员工还是客户,只有“工具化”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定位每一个人的能力覆盖范围与价值,才能够让我们抛开主观偏见而去最大化地“人尽其才”。古人所说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就是这个道理——在评判一个人在某一工作岗位的作用时,只需要评估他的作用而不需要去考虑他是谁,他和谁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认可“人力资源工具化”这一概念的话,那么,抱歉,是时候升级你的知识库了,如果我们把“商场”比作“战场”的话,很显然,只有“工具”是不够的,想要获得最终的胜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工具”,还必须要有“武器”。
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合作伙伴看成两个群体,第一个分支,是以员工为主体的松散型合作伙伴,在这一群体当中,合作伙伴的可替代性比较大,因此,比较适合“工具化”的认知与合作模型;第二个分支,则是紧密型的合作伙伴,主要是指真正的合伙人以及利益链条中不可替代的上下游关系,这个群体,是能够真正帮助我们攻城略地的,因此,必须用“武器化”的认知与合作方式来对待。
通常来说,人们意识中的“工具”是以辅助作用为主的,钳子、汽车、计算机……都有可能在某个特定场合之中成为我们提升效率的工具,但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清楚,如果把市场开拓看作是“开疆裂土”的话,打仗不能只依靠“工具”,而必须要凭借“武器”。工具,或许可以成为武器提升性能、保养维护的保障,但是武器的作用,肯定是工具无法替代的。同理,在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并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的时候,防守、建立壁垒,同样需要的是武器的威慑力而不是工具。
在有的时候,工具和武器的区别并不是很大,甚至在一些时候,人们会认为武器是工具的一种。但是当遇到危险的时候,相信谁都会懂得,武器要比工具有用的多,或者说,在遇到的危险的时候,人们会希望本来的“工具”也都可以当“武器”来使用。
对于“武器”与“工具”,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但是在“商战”的环境之中,能够“被武器化”的合作伙伴,他们所能起到的作用一定是非常巨大的。凭借工具,我们无法战胜10公里以外的敌人,但是如果我们拥有了火炮或者飞机呢?是不是我们就可以让我们的战场“变大”,让我们的竞争空间变得更广阔了呢?
用最直白的话来解读的话,就是:工具,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但是大多数工具只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事情;但是武器则不同,武器所产生的力量,不但远远超出我们自身,更有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成功,那么我们肯定都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战斗”,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像武器一样的合作伙伴吗?我们可以像武器一样去和我们的伙伴合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