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朴
锔碗,是把瓷器、陶器等器皿破裂的地方锔合在一起,使破损的碗能够重新使用,也就不必再买新碗了。过去,锔碗匠是比较受欢迎的一个行当,也是收入颇丰的职业。
锔的手艺是华夏古代劳动人民修补器物的独特方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宋代《清明上河图》中锔瓷匠人做活的场景,图中锔匠的扁担一头是工具箱,另一头则是用来软化金属的烤炉。伴随着陶瓷文化千百年的历史脉络,锔瓷这门手艺以“惜物保福”的情感习俗曾在华夏大地遍地开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介绍“金刚石”时说:“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补瓷应即锔瓷。
上世纪60年代,在鲁西北的临清,锔盆锔碗的匠人走街串巷,行头是肩挑扁担,亦有推着自行车的。扁担的一头是带有抽屉的小木柜,内装金刚石钻头、小铁碗(捂钻头用)、小钳子、小锤子、小铜锔及石灰泥等。柜上放有弓子,上方的支架用铁链挂着一面小铜锣,两边各有一个小锤,走起路来,小锤敲击着铜锣丁当作响,悦耳动听,同时,也成了该行当的标志。他们有时候也吆喝:“锔盆里呦,锔碗啵,锔瓷缸里啵!”吆喝声,悦耳动人。扁担的另一头是小马扎,匠人在弯曲的腿上铺一块帆布,干活儿时用。由于所锔对象为瓷器制品,因此,工具及工艺流程都比较特殊。锔盆碗就将破碎的瓷器修补好。操作时,一手用小铁碗捂住钻头,一手推动弓子,使钻头旋转。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儿”的俗话,说得一点都没错。那钻头上安的的确是货真价实的钻石,只有钻石才能钻动坚硬的瓷器。不过,那钻石比小米粒还小,安进钻头里似针一般。锔匠接过客户送来的要锔的盆碗,有时甚至是一包碎瓷片——这些破碗的破法,往往奇形怪状,碎片亦少则两片,多则七八上十片的碎状也不少见。锔碗的匠人眯缝了眼,仔细地将碎片端详一番,那副专注得有些神圣的神情,让人觉得他不是个锔碗匠,而是考古学者在研究刚出土的稀世国宝一般。
锔碗一般有四道工序。先将分离的几部分擦净损面,匠人将打碎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在该打锔的地方做好记号,用石灰泥粘贴;二是确定几个添加铆钉的位置,再用手钻打眼;三是用金属丝作钉弯脚、固定;四在外层再涂石灰泥黏合,恢复未碎时之原状。然后,操起那当家的金刚钻,点点唾沫,避免金刚钻钻眼时打滑,同时,也起锔碗时的记号,然后在碎片上对应逐一钻眼。这过程很细,所以耗时也相对长些。待得所有需要拼合的对应碎片上的眼子都钻好了,就用形如订书钉的锔子铆进去。把钉子铆进去,那用力气的手上功夫定是相当了得的!
锔钉是一种形似现在的订书钉的两脚金属钉,只是钉脚很短。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锔钉的大小得根据器物的大小以及破损程度来计算。从上面看,锔子呈柳叶形,锔脚是圆柱形。
锔钉制作体现了手艺人的水平,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锔钉要依照瓷器的孔位、曲度来锻制。由于瓷器的形状以及破裂的位置各不相同,所需锔钉的抓合张力也各不相同,这时就需要锔匠根据经验来琢磨锔钉的材质、阁案和钩角的位置。制作锔钉讲究的是“一锤定形”,不能反复敲打,否则造成的折度不同。锔钉一旦嵌入就无法再取出,否则将损坏锔钉的钉口,严重的话,会让瓷器从钉口处开裂、破碎。锔碗匠修好破损瓷器后,总会要碗水,把水倒进修好的瓷器中。如果瓷器滴水不漏,一个完整的锔瓷过程就完成了。
在那个物质短缺的年代,锔匠用高超的手艺,使得那些破碗破盆“化腐朽为神奇”,甚至焕然一新。在那些艰涩的岁月里,锔匠的存在,确实为人们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随着社会的发展,锔碗这一行当已完全消失了。有的年轻人听说锔碗后,不解地问:“碗破了就扔了,还锔它干什么?”其实这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