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秋都是凝聚了人们极致浪漫遐想的节日。“秋暮夕月”一俗自古有之,夕月,也就是祭拜月神,人们设下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等各色祭品,静待月色开张。
皓月当空,双眼大饱眼福的时候,如果有美酒佳肴相衬,这八月十五才算是过了个圆满,而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最懂得将时令风雅和舌尖风味融为一体。
月饼:月圆夜,团圆味
说到中秋美食,自然离不开节日顶流——月饼。“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吴是钱塘人,宋亡以后,他写下《梦梁录》一书,追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繁华往昔。而说起喜欢月饼的文人,杭州隔壁的绍兴便有一位——鲁迅。
92年,独居北京的鲁迅在日记中写下:“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鲁迅的家乡绍兴有用月饼祭祀的习俗,祭祀用到的素月饼,小的四两,大的有十斤之重,祭祀结束后,全家人将其切成小块分食,在这吵闹的分食环节中,中秋团圆的美好氤氲在月色里,成为记忆中最无法忘却的味道。那样阖家欢乐的喧嚣热闹,大抵是陪伴鲁迅消解了成年后无数个寂静的月夜,才会让他几乎在每年的日记里都提及“中秋”。
螃蟹:秋风起,蟹脚肥
秋风起,蟹脚肥,中秋节前后正是螃蟹鲜美的时节,凭借其丰腴鲜美的肉质,螃蟹征服了一批又一批求“鲜”若渴的老饕,这其中就有丰子恺的身影。
在丰子恺的童年时期,螃蟹的价格平民也可消受,丰子恺家也实现了螃蟹自由,中秋前后家中天井角落总养着十来只螃蟹。丰子恺的父亲爱吃螃蟹,在他眼中,吃蟹是一桩雅事,吃法也须是内行才懂得。幼年的丰子恺细细观察着父亲折蟹脚、开蟹斗,将关节和脐里的肉剔净,蟹整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好看的蝴蝶,自己也有样学样,只为父亲的一句夸奖。后来当丰子恺成为一代漫画大师后,一到秋天,他家的墙上也总是缀着一只只“蝴蝶”,那些正是他用螃蟹两只毛绒绒的钳子拼成的。或许是父亲对生活闲情雅趣的追求,沿着幼时那一只只翩跹的的蝶影,在他幼年的心里种下了种子。
酒:天上月,杯中仙
说到中秋夜的重磅嘉宾,那一定是酒。不管是一个人“举杯邀明月”,还是一群人“欢饮达旦”,酒从来都是连接天上月与地上客的杯中仙,它也是席上的月光,映照着对饮之人,以心交心。因此,中秋夜可以无月,但绝不能无酒,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便深谙这一点。
有一年中秋,欧阳修和诗人王君玉备好了酒席,只待月出东山,但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雨拦住了月光,可两人却丝毫不减兴致,反倒吟诗作赋,饮酒乐甚,度过了一场难忘的中秋雨夜。后来欧阳修还写下了一首《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纪念此夜:“池上虽然无皓魄,樽前殊未减清欢。”
传统小吃:味在重庆
说过文人墨客,再来说一说传统美食,在重庆中秋前后肯定就是糍粑的主场了,糍粑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此外还有凉糕、麻花、酸辣粉……在重庆,中秋这些小吃是一定要尝一尝的,而且是重庆独有的中秋味道。
糍粑:软糯鲜香,团团圆圆
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的食品,八月中秋打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即喻示家家团结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当然吃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了。
麻饼:浓香酥脆
老重庆人都晓得过中秋吃月饼,也流行吃麻饼。自从麻饼面世后,因其浓郁的香味和酥脆的口感很快大卖,名气与日俱增。每逢中秋,买麻饼的人也是络绎不绝。麻饼的制作要经过用料、制料、和面、分面、包油酥、包馅、抻饼、筛麻、烤制、出品多个步骤。圆圆的麻饼寓意团圆,上面的芝麻又代表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这就是重庆的中秋味道,对我而言,在那个桂花味的秋天之下,总有那么几道熟悉的味道。哪怕在今天,那些盘旋在我舌尖上的每位,仍在万千的重庆人,输送着无穷的家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