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目前蓬勃发展,每到节假日,人们开始走向山野,亲近自然,这里既有多年经验的老户外,也有初出茅庐的新人。大多数人在走向山野的时候,安全方面的准备远远不够。如果有适当的训练和准备将有助应付大自然多端的变化,减少意外发生的风险。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户外运动中主要危险与识别以及应变措施,能帮助户外爱好者降低意外发生,促进安全意识提高。
迷路
迷路在四季都会发生,在天气多变的季节(或准备不充分),比如春季,在大雾弥漫情况下,最容易导致迷路。在冬季,风雪气候下,也极易迷路。
安全指引:
行前详细计划行程,尽量提前做到对于线路心中有数。留意近期的天气预报,避免在天气
情况不佳时出行。携带必备物品,如:地图(最好是有等高线的地形图)、指南针(或GPS)、水、食物、头灯(手电筒)、雨具、急救药品、哨子、手机、笔和纸等。
队伍的前后距离不要拉的太开,最好在视线所及或能互相交流沟通的范围内。在行进中,选择有明确路标的山径或现成的成熟山径,不轻易抄捷径或自行开路。
应对措施:
应利用指南针及地图设法找出所处位置。设法记忆已经走过的路径,并沿原路折回起点。若不能按原路返回起点,最好留在原地等候救援。切勿再往前进或盲目乱闯,以免消耗体力及增加救援的困难。如果决定继续前进,寻路前进时应在每一分岔路口留下明显路标。
如不能辨认位置,应往山脊等高处走,居高临下较易辨认方向,也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切忌走向山涧深谷,身处深谷不易辨认方向,向下走虽容易,但下山危险性高,要再折回高地时也困难,以致无谓地消耗大量体力。
如果必须派出人员求救或探路,则需遵循二人同行原则。如果天气寒冷而御寒装备不足、雷雨时或遇到山火,可暂离高地待情况好转时,再到较高位置等候救援。
发出国际山难求救信号,在一分钟内,连续发出6次长信号,停顿一分钟后,重复同样信号,不要中断直至有救援人员到达为止。(即使已被救援人员从远处发现,也要继续发出信号,使救援人员知道求救者的正确位置)
节肢动物蛰伤与咬伤
蜂螫,蜱虫
安全指引:
沿着现成的路径行走,切勿自行闯路,避免走蕨丛等,那里通常是昆虫等聚居的地方;不要打扰蜂窝,切勿以登山杖或树枝等拍打路边树丛;在身体和衣服上喷涂防蚊剂(驱避剂DEET);避免使用芬芳气味的化妆品,因为可能吸引蜜蜂。
应对措施:
若遇蜂巢挡路,可绕路前进。若遇少量蜂类在头上盘旋,可以不加理会,照常前进。如伤处遗留有螫针,可用钳子拔除,但不要挤压毒囊,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皮肤。若遇群蜂追袭,可坐下不动,用外衣盖头、静作保护,蜷曲卧地,待蜂群散开后,再慢慢撤离。可以冷水湿透毛巾,轻敷在伤处,减轻肿痛。也可涂抹驱风油、红花油、风油精之类的药物减轻疼痛。严重螫伤应尽快求医。
污水与腹泻
野外的水源,往往会被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污染过,人一旦饮用了被污染过的水,一般会有三种症状:急性腹泻;慢性传染;无症状传染(病菌携带者,传染给第三者)。
安全指引:
在野外,尽可能自己带水,尽可能地不要饮用没有经过处理的水;不要让有腹泻症状者处理厨事或接触水及食物;如无它途,则至少经过烧开、物理装置过滤或使用净水片等化学物质进行处理后方可饮用;把水烧开后饮用是最佳处置办法。建议水烧开一分钟后,再放置几分钟后饮用。
动物也是污染的危险之一,在营地,夜间需要把食物和饮水盖起来,以免被动物偷吃和碰触而导致污染。
应对措施:
救治腹泻的关键在于补充水分,防止患者脱水。
首先,让患者饮用经过处理的水或者电解质替代饮品。可使用市场上购买的电解质饮品冲剂。也将一份盐、三份糖及一升经过处理的水混合在一起,制成电解质替代饮品。
其次,可给患者服用次水杨酸铋,每半小时服用2片,24小时内不能超过16片。
症状较为严重者,如在八小时内腹泻三次以上,或连续数天腹泻,或者有其他较严重的身体迹象和症状者(恶心、发烧、便血、严重痉挛等),则需要尽快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
滑坠
斜滑的山径,如湿滑的石面、泥路或布满沙粒的硬沙地,均容易使人在下坡时滑倒受伤。
安全指引:
穿着有护踝及鞋底有凹凸纹的防滑登山徒步鞋;有可能的情况下,携带登山杖,在有需要时使用;避免行走在湿滑石面、泥路或布满沙粒的硬沙地上。如无可避免,则应小心翼翼通过,不可跑跳。
应对措施:
在滑倒受伤时,应检查有没有扭伤、擦伤或其它伤势。需要时应立即进行急救;有时骨折并不容易由表面察觉,若发现伤处红肿或痛楚,不要继续行走,观察明确没问题方可继续行进;若伤者可以继续行走,可用手杖帮助或队友扶持,不可以强行独自行走,以免加重伤势。
在伤者行动困难时,应及时用手机等通讯工具求助,或派人求救,并将伤者移至阴凉而平坦的干爽地面上,用衣物覆盖保温,等待救援人员到达。如果是内伤(脏器出血),则不可轻易移动伤者,以免加重伤者内脏出血。在有可能并了解伤者症状的情况下,可进行一些紧急治疗。实在无法获得外界救援的情况下,需小心翼翼运送伤者出山就医,在经过初步的急救措施后,固定好伤者的伤处,搭建担架用以运送伤员。
山体塌方
暴雨时或多日降雨后,天然或人工斜坡渗进大量雨水后,极易引致山泥倾泻,引发山体塌方。
安全指引:
暴雨时或多日降雨后,避免走近或停留在峻峭山坡附近;斜坡底部或疏水孔有大量泥水透出时,显示斜坡内的水分已饱和,斜坡之中段或顶部有裂纹或有新形成的级梯状,露出新鲜的泥土,都是山泥倾泻的先兆,应尽快远离这些斜坡;如遇山泥倾泻阻路切勿尝试踏上浮泥前进,应立刻后退,另寻安全路径继续行程或中止行程。
应对措施:
如有队友被山泥掩没,切勿随便尝试自行拯救,避免更多人遇到伤亡,应立刻通知有关部门准备适当工具进行救援。
落石
即使是从高处落下的小石头,有时也会招致人伤亡。
安全指引:
在野外行走,遇有落石地段,如陡峭的斜坡、崖壁、碎石坡等,最好佩戴头盔,如无头盔,则可用厚实的衣物和毛巾等蒙头,迅速通过;如遇见非常松动的碎石坡,建议尽量绕路。团队成队列在斜坡、崖壁、碎石坡向上攀爬时,尽量按照之字形路线上行;在攀爬过程中,不要抓握松动的石块或树桩等,以免引发落石;行走时,尽量避免踩踏浮石。一般说来,在多石头地段,浮石的颜色比周边其他的石头新,仔细观察即可分辨。
应对措施:
如果遇见上方落下的石头或自己不小心踩落石头,要立刻喊话通知由下面上来的同伴。同时将身体尽量向内侧靠拢,躲避落石。如被落石砸伤,视伤情按照外伤处置办法予以妥善处理。
山洪
在雨季,山洪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大家对于山洪暴发的威力和速度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小溪的流水由于上游降下大雨,雨水往往会激涌而下,在极短时间内(有时候甚至是数分钟)演变为巨大山洪,如行人恰在溪谷中,极易为洪水冲走,引致伤亡。
安全指引:
除非是有准备的溯溪活动,否则尽量不要沿溪谷、河道行走;夏天雨季,或暴雨后切勿涉足溪谷、河道;不要逗留在河道休息,尤其在下游;开始下雨时应迅速离开河道,往岸边高地走;切勿尝试越过已被河水漫过的桥梁,应迅速离开河道;尽量不要在溪谷、河道中露营,如无可避免,则应留人守夜。
应对措施:
发现流水湍急、混浊及夹杂沙泥时,是山洪暴发之先兆,应迅速远离河道;如果不幸掉进湍急的河水里,应抱或抓紧岸边的石块、树干或藤蔓,设法爬回岸边或等候同伴救援;如有渡河行动,尽量不要选择激流地段。山洪暴发时,绝对不可冒险渡河。如有可能,渡河时用绳子等器材助力。
山火
在秋冬干燥的天气,山火在倾斜的草坡上顺风向上蔓延速度极快,登山者绝不可轻视山火的威力。
安全指引:
任何时间都应小心火种;一天的短途活动,尽量不携带炉具生火煮食。在营地,炊事尽量使用炉具,避免生篝火和营火。炉具用火时需小心火种,远离草丛等易燃区域,并随时注意风向。
在野外,应避免吸烟,烟蒂和火柴必须完全弄熄才可抛弃于垃圾袋内带走。由于山火于日间比较难于看见,应随时留意飞扬的烟灰和烟火味。如发现山火,尽速远离火场。谨记山火蔓延速度极难估计,如发现前路山下远处有山火,也不应冒险尝试继续行程,以免为山火所困。
应对措施:
遇到山火时应保持镇静,切勿惊慌。因炊事活动等个人因素引发的山火,应在山火发生的萌芽阶段予以扑灭。切勿随便试图扑灭山火,除非
·山火的范围很小。
·你确实处于安全的地方。
·你有可逃生的路径。
估计以下情况,以便迅速离开火场。
·山火的蔓延方向,避免跟山火蔓延的同一方向走避。
·附近小径的斜度,选较易逃走的小径。
·附近植物的高度及密度,选择少植物的地方。
沿现有的小径逃生会比较少障碍,且走得更快。若山火迫在眉睫又无路可逃,则应以衣物包住外露皮肤逃,跑进已被焚烧过的地方,这样可减轻身体受伤的机会。如情况许可,切勿往山上走,因会消耗体力。切勿走进矮小杂灌丛及草丛,山火在这些地方可能会蔓延得很快而且热力也较高。
烧伤处置办法:
如有烧伤,视伤情予以及时处置,并设法迅速就医。灼伤或烧伤后的处置,首先是给伤者降温。用干净的凉水淋湿烧伤组织。将伤者的所有燃烧的衣物扒掉,并小心去除粘在身体上的衣物碎布,如果皮肤起泡,不要轻易挑破以防止感染。
摘除饰品等,清洗伤处,涂抹一层抗生素软膏。敷上一层干燥的无菌敷料。将伤口包扎好,并与空气隔绝。如有条件,可在敷料外层敷上冰袋等降温物品缓解疼痛,但要防止烧伤组织凝固。将伤者肢体抬高。多给伤者喝水。给伤者做全面检查。如有休克,要立即救治,医院治疗。
晒伤
夏季在野外活动,阳光相当强烈,务必要注意晒伤。皮肤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会造成1-2度的灼伤,并会引发中暑等热伤害。紫外线还可以透过皮肤、骨骼,辐射到脑膜、视网膜,使大脑和眼球受到损伤。晒伤会提高皮肤癌的发病几率。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稀薄,大量有害的紫外线直射入人体也极易发生晒伤。在艳阳高照之下,行走在雪原或冰川上,会导致晒伤。即使是阴天,也有可能发生晒伤。
安全指引:
艳阳高照的高温天气下,应尽量避免走无遮无挡的野外线路。在参与有晒伤可能的活动中,一定要带上太阳帽、墨镜、防晒霜、头巾,穿防紫外线的衣物,并带上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丸、清凉油等防暑药品。
应对措施:
晒伤以预防为主。发生晒伤后,要用不透光的衣物将晒伤的皮肤盖好。治疗晒伤的方法与治疗烧伤的方法基本一致。
在雪地或其他对日光反射率高的区域行走,如果不做好对眼睛的保护,极易患上雪盲症。
雪盲症就是眼球被晒伤。雪盲症也是以预防为主,佩戴能阻挡紫外线的太阳镜,如日光强烈或日光反射率较高,还需要佩戴侧面护目镜。在海拔较高区域,无论阴晴,都需要佩戴太阳镜。如果雪盲症患者佩戴有隐形眼镜的话,则需要立即摘下。
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指人到达一定的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空气含氧量减少、体内缺氧等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
一般说来,大多人在超过米的海拔高度后,就会有程度不同的高原反应,极少数人在到达米偶尔也会有轻微的高原反应症状。当到达米以上的海拔高度时,通常会发生较为强烈的高原反应疾病。
高原反应因人而异,有些人基本不受高原反应的影响,有些人对于高原反应适应很快,有些人则恢复缓慢,少部分则基本难以适应高原反应。高原病非常可怕,如不及时救治,极有可能危及生命。有些人高原病发作没有任何征兆。有心人则会有心跳加速、头疼、头晕、厌食、恶心、呕吐、四肢无力、行动迟缓、睡眠困难等症状。
预防高原病:
逐渐上升海拔高度,给身体一个适应的时间。适应极高海拔攀登的最佳方式是分步骤登山,较长时间的适应。充分补充水分,防止脱水,而不论是否有口渴的需要。
刚上高原,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最初的几天,尽量避免剧烈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于海拔的不断适应,人体会渐渐适应血氧量的减少,高原反正症状会渐渐减轻。控制攀登速度,减慢速度,如有可能,在海拔米以上区域,最好是每天只上升海拔米。
如有多次攀登或来回反复攀登的时候,遵循“攀上高处,睡在低处”的原则。保持饮食合理得当,以保证充沛的体力。多食用富含淀粉类食品,以减轻高山病的症状。避免使用含有酒精、咖啡因、麻醉剂的止痛药,以及安眠药,这些药品容易导致脱水,并损害呼吸系统。
米以上的极高海拔区域,人体已经没有抗缺氧的能力,人体虽可以短暂停留,但却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需要尽快下降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如出现严重的头痛,且阿司匹林等镇痛药已无法缓解症状。或者出现咳嗽、呕吐、协调性差、意识混乱等症状,需尽快将患者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区域。但是,人体的高原反应是复杂多变的,诸多反应病症之间相辅相成,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不能防治高山病。
应对措施:
高原病分为急性登山疾病(AMSC)、高原肺水肿(HAPE)、高原脑水肿(HACE)。所有普通或严重的高原反应的基本救治措施都是尽快返回到海拔较低的地方,且越低越有效。鉴于高原病的专业特点,具体的急救措施就不详细叙述了,总之,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二个字:“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