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霄人的心里,古厝承载了他们对于家的一切想念,也是大部分云霄人心中最难忘的记忆。很多人走进古厝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古厝屋脊上那高高飞扬的腾龙以及色彩艳丽的花草所组成的绝妙屋顶,五彩斑斓的瓷片在匠人的巧手下化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历史人物,仿佛戏曲声一起,便要上演一出好戏。这样的传统手工技艺常见于寺庙宫观、府堂屋顶、亭阁、照壁、墙面中,被称为剪瓷雕,也叫做剪粘,是以灰塑为基础,用釉彩瓷片粘贴构成物像的综合手工艺术品。
作为闽南地区古建筑手工技艺的主流,它始于唐五代,传承至今,已逾千年。千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用他们的坚持,继承、创新剪瓷雕工艺创造屋顶上的艺术。年5月,云霄剪瓷雕入选云霄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把铁钳一碗碎瓷成就的精品。剪瓷雕艺术融合了泥塑、绘画、雕刻之所长,其独特之处在于艺人们巧妙地利用经烈火烧炼的瓷片,可经受长年日曝雨淋,海碱侵袭而不褪色的特点。瓷片的原材料主要是彩陶碗,把彩陶碗敲成一块一块,小到半分,大到三五分。一块碗料可以做很多种,一可做凤尾毛,二可做战甲片,三可做旗尾片。这块碗料,要是没有传统的艺术源流下来,其他人都不知道怎么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剪瓷雕的剪刀就是匠人手中最好的“武器”,它形似平口老虎钳,但钢口不能太硬,如果硬碰硬,就容易将瓷片剪碎。这种钢口偏软的剪刀,长度在25厘米到35厘米,它在熟练的艺人手里,能很快地将瓷器分割成各种形状,再修整出所需要的、边缘光滑的瓷片。
瓦片脆弱,如何让它成为一块合格的瓦片,是对匠人们基本功的考验。在短短的几秒内,釉面发亮、颜色鲜艳的瓷片在匠人们的巧手下成为合适的碎瓦片。这样的过程被称为“破瓷”;随后匠人们需要借助钳子、木槌、砂轮等工具将瓷片打造成弧度、大小完美的瓷片。每一片瓷片都独一无二,但又浑然天成。这一手法被称为“拼瓷”;接着用贝壳、红糖搅拌进口洋灰(水泥)制成的“糖水灰”黏合剂将瓷片按序粘贴,由外及内,由下往上,层次分明,符合人物结构,这被称为“粘瓷”;最后便是“开笔”,工匠们凭借着超强的色感和对人物的理解,添加无数小细节,使剪瓷雕更加栩栩如生。
屋顶走兽藏,园中花卉妆生动雕塑。剪瓷雕有多种技法,工艺精细,不同的技法适用于不同的场合。类别主要有:平雕、立体雕、叠雕和半浮雕。
平雕讲究构图,一般用于近景;叠雕适宜屋顶,龙凤走兽、水族飞禽,花卉树木等造型;立体雕的难度最大,用于古代戏曲人物的衣着装饰,武将的盔甲、文官的蟒袍,才子的宽衣、佳人的广绣等。立体雕须先用硬度强的铁丝或竹篾做骨架,然后用水泥、贝壳灰、麻绒、红糖水等搅拌而成的粘胶,贴到以瓷条、铁丝、壳灰捏就的胚胎上,粘贴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剪瓷片,一个个形神兼备的人物、动物便呼之欲出。
其主要的题材可分为三类:一是吉祥寓意类,包括吉祥人物,三寿星、八仙等;吉祥花,牡丹、水仙等;吉祥水果,凤梨、葡萄等。二是历史、戏剧、神话故事以及演义人物类。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里的经典人物及故事情节等。三是背景装饰类,有蔓草花纹、山水、祥云等。丰富的题材赋予瓷雕像不朽的生命,构成凝聚着先民智慧的图景。
现代版神“雕”侠侣共谱“厝顶好戏”。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很多传统技艺渐渐落寞,却依然有一批匠人坚持着自己的节奏,默默为老手艺的传承贡献力量。今年60岁的陈荣聪是承袭家族剪瓷雕技艺的第三代“掌门人”,守艺距今已有41年。年6月,陈荣聪被评选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从高中开始,陈荣聪便跟着祖父学习剪瓷技艺,早早便与彩釉瓷碗、瓷盘打起交道。彼时,在陈荣聪看来,将手中“剪”好的瓷片逐层塑形粘砌成栩栩如生的剪瓷雕作品,是一次考验匠人技艺巧思的艺术再创作。为了精进技术,喜欢钻研的陈荣聪开始兼习绘画、雕塑等工艺美术。正值满腔热忱学艺之时,陈荣聪邂逅了志同道合的陈翠女,两人的感情在一次次剪瓷技艺交流互动中升温,从此携手相伴。
几十年来,两人不断精进技艺,现在已经炉火纯青。这些年,夫妻俩的足迹遍及云诏东三县,其剪瓷雕作品色彩绚丽夺目、造型精巧逼真,在云霄城关下关帝庙、列屿关帝庙以及东山康美村大祠堂、东沈村祖祠等地随处可见,为一条条古街古巷增添了数道亮丽的风景。
作为一项传统工艺,剪瓷雕工艺极为烦琐,必须以手工一片一片镶贴,再加上制作剪瓷雕往往要“上天下地”,在地上剪瓷再到“天上”贴花,寒冬酷暑、风吹日晒、登高爬低,这项技艺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传统技艺的传承,单靠我们老一辈去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得后继有人才能传承得更久远。”陈荣聪表示,“我们夫妻俩希望未来能通过开设剪瓷雕培训班或者传统技艺进校园等形式,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年轻一代,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技艺,让‘厝角的好戏’一直上演下去。”(许颖参考资料:云霄文艺古建中国闽南家味)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