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柠条梁之非物质文化五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77435216282197608&wfr=spider&for=pc

柠条梁地区居住的房屋从柳巴庵子发展为土墼(jī)窑、土坯房(土木结构)和砖瓦房(砖木结构),再到现在的楼板房。土坯房和砖瓦房的房顶都是木架结构,土坯房多为斜坡顶,也称为平顶房,砖瓦房多为人字顶,也称为起脊房。砖瓦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

柠条梁地区对房屋结构的称呼与其他地域略有差别。安装门和窗子的墙壁称为前门墙,对向为后墙,两侧为山墙(也称耳墙),开间之间的墙壁为隔墙,隔墙上一般安装二门。前门墙的长度为横向(开间)宽度,山墙的长度为纵向(入深)深度。柠条梁地区的正房,也称上房,坐北朝南。东、西两边为山墙。土坯房的前墙、后墙、山墙、隔墙用土墼子砌筑,有的后墙、山墙在底部打土墙,上部用土墼子砌筑。砖瓦房的前墙用砖砌筑;后墙在底部打土墙,上部用砖砌筑;山墙用砖砌筑,有的外砖里坯(土墼子),隔墙用土墼子砌筑。除砖墙外,其它类型的墙壁只起到阻隔或保温的作用,不承担屋顶的重量。柠条梁地区的山墙一般超出前门墙立面,形成两个墙垛,墙垛上端抱有马头。

墙垛与马头

除砖墙以外,墙内均立木柱子,柱子顶端有塌木,塌木上面放置檩(lǐn)子。檩子为原木去皮,加工成圆形,两头底部削、刨成同一平面,放在塌木上。檩子为横向放置,檩子大小头从左至右(以门墙为前)顺次安放,檩口梯形榫卯(sǔnmǎo)套接,上下嵌入,塌木与檩榫卯联结。

榫卯即榫头和卯眼,木料使用凸凹相连接的方式,一头凸出部分称为榫头,插入榫头的凹进部分称为卯眼。

檩子一般每开间放置5或7根,取单不取双,中间的一根称为“中檩”。开间一般取单数,多为3、5间,中间开间的中檩,称为“栋”(dòng),即本文所述“上梁”仪式中的“中梁”。当地还有两间或三间一套空的构造,即以大梁(liáng,也称担子)替代了中间的隔墙和柱子。梁为水平放置,与山墙同向,前端安放在前门墙的柱子上,后端安放在后墙的柱子上,梁的上面有立柱称为瓜栝(guā)柱,栝柱顶端安装塌木,承接檩子,最高的一根栝柱高度称为起弓。因前门墙上面的檩子在梁的上面,所以梁一般位于平桩(与放置椽子位置水平的四周墙壁高度,即前墙檩子上平面至地平面的高度)之下,且两端为矩形,墙壁包裹。大梁有全梁和半梁之分,半梁没有延伸到后墙,尾端立柱支撑。椽(chuán)子放在檩子上面,与梁同向,分为檐椽和步椽,檐椽出檐,较步椽长,“步椽”顾名思义,一步(五尺)长短。椽子承接屋面(席芭、秸秆、泥土)和瓦片。柱子与柱子之间的距离称(中线至中线)为间口,檩子与檩子之间的距离称为档口。梁、檩和椽构共同成了整个房屋的木架构屋顶。

盖房子是农村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盖房子先要按照计划准备上好木料,选择最佳位置。柠条梁地区盖房使用的木料有柳木和杨木,条件好的人家也有使用松木的。柳木韧性好,分布广泛,价格便宜,但易受白蚁侵蚀、腐烂,承受年限短,一般人家多选用杨木。

盖房之前就要请好木匠师傅。木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盖房时的梁、檩、椽及门、窗等均由木匠加工制作。汉王充《论衡·量知》“能斲(zhuó古同“斫”,砍削)削柱梁,谓之木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木匠”指“建造房屋木结构和修造木器等的工匠”,木匠尊鲁班为开山鼻祖。鲁班(公元前—前),姓公输,名盘,字依智,战国时期鲁国人,古时“盘”与“班”通用,所以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制造梯子、木船,还发明了锯子、墨斗等木匠使用的工具。柠条梁地区的木匠主要从事盖房(木架构及门窗)、做家具(箱、柜、桌、凳)和日用器具(车厢、扇车、风箱、耧)等。

古时木匠,一个人,一把斧、一把锯、一支尺、一条线、一块木。木匠使用的工具有锯子、斧子、平斤(锛bēn)、推刨、凿子、钻子、曲尺、墨斗等。斧的历史久远,大禹治水“开山斧”。锯子发明之前,伐木的工具只有斧头。斧子头部呈楔型,有斧镰、斧头、平斤(锛bēn)三种。柠条梁地区称双刃斧为斧镰,尾部有孔,装柄用于砍伐,柄与刃同向。单刃为木匠使用的斧子,也称平头斧,头部左侧面为平面,与手柄同向,用于砍削竖立状态的木料。平斤为双刃接方口,安装有木头尾部,T字形榫卯安装手柄,平斤的楔型头面与柄呈90度的夹角。平斤使用时向下、向内用力砍削木料,用于梁、檩、椽等较为粗大的木料,水平放置时的砍削。一般较粗的木料,站在上面或侧边砍削,较细的木料骑立砍削。

锯子有大锯(两个人拉)、二锯、手锯等,用来截取木料,锯门、窗、柱子的榫和檩口榫、卯。锯子为鲁班发明,故人们常用“班门弄斧”来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知天高地厚。

斧的类型

“木尺虽短,能量千丈”,木匠使用的直角尺称为“曲尺”(也称方尺),直尺称为“三尺”,也称为“木径尺”,长度三尺。木径尺上面的刻度与通常使用的米尺有差别,1木径尺≈31.66厘米,其间分十寸。曲尺为鲁班发明,又名鲁班尺,最早的名称是“矩”,《周髀算经》“圆出于规,方出于矩”,即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墨斗是木匠做长直线的工具,墨线缠绕在活动的轮子上。使用时将墨线一端固定,拉出濡(rú,湿润)墨后的墨线牵直、拉紧到需要的位置压住,提起中段弹下即可。“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直线”,即墨斗、墨线,意指木要就直,成栋梁之材,必须绳之以墨。传说墨线有无穷的力量,曲尺墨斗手中存,大鬼小鬼不缠身。梁的上面和檩子的下面都要打上1根中线和2根辅线(即套接榫卯边线),中线要清晰,不能断线。

牛角制作的墨斗(划齿遗失)

七十二行,巧出木匠,斧头是摇钱树,墨斗是聚宝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柳桂湾西树林有名气的木匠师傅有张文俊、程宏达、程宏广等,周围十里八乡的青年人都来拜师学艺,指望吃上这口百家饭,从此不愁生计,学徒三年有饭没工钱,出师时,师傅给一套木匠工具。

木匠准备好了材料,就可以择日开工了。砖匠放线,做好基础,开始立柱和安装门框。土坯房的前、后墙和山墙、隔墙都要量出柱子的位置,立起支柱。柠条梁地区所称砖匠,是砌砖、抹灰、盖瓦手艺具全的匠人,有的木匠自带砖匠手艺。盖房的时候,砖匠是根据木匠的尺寸施工的,一般有固定的尺寸,但也要复核,三量不如一等(木匠制作檩杆,上有标志)。砖瓦房的砖墙承重,取代了柱子,外砖里坯(土墼)的用砖做柱子。安装门框时用吊线锤校正竖直。立柱和门框分别用一根长木椽,倾倒,上顶端钉一根长钉子向里拉住。

大梁较重,做好基础后,即将大梁运到位置,用杩(mǎ)杆慢慢抬起,称为起梁。起梁时,在大梁前、后的两侧各栽立一根木杆,大梁下方垫一根横木,用于抬起大梁,将横木绑缚在两根立杆上,两根立杆和一根横木,统称为杩杆。随着前门墙的砌高,逐渐起高大梁最后放落至合适位置。前门墙至窗台位置,安装窗框。山墙砌筑到位,砖匠抱马头,劈山后,木匠师傅开始上檩子。

檩子抬入房内放平,两端绾(wǎn)绳子(从绳子中间绾,两端甩给上面的人),房顶每侧2人,在山墙、隔墙或大梁上,或蹲或骑,用绳子起吊檩子,下面的人辅助抬扶和用椽子向上顶。因此上梁仪式也称“吊中梁”。檩子从左向右安装,第一根檩子的大头是齐头,小头锯隼头,下部有卯眼套入塌木上的木销头。第二根檩子的大头拉锯、凿剔卯槽,抬高后水平下放,依照檩子中线对中线,大头卯槽正好套入第一根檩子小头的榫头,并套入塌木上的销头。最右边的一根檩子,大头有卯槽小头是齐头。中梁的位置预留,须要准确,最后安放时,中梁要两头榫卯对接,同时放落。

柠条梁地区的“上梁”仪式指安放中梁(即中檩中的中檩)的过程。中梁是房屋的中心,代表整座房屋的安详,担负如同一家之长的栋梁角色。上梁仪式是一种求吉礼仪,祈盼根基永固、平安富贵、子孙满堂。

“世俗营构宫室,必择吉上梁”,上梁须择吉日良辰进行。上梁当日,张贴对联,一般入户门框两侧贴“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中梁贴“上梁大吉”,大梁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中梁贴对联,绾红绸子,抬入房内,两头放置在木凳上(不能落地),绾好吊绳。中梁起吊前,木匠师傅要在四周墙壁上转一圈,撒白酒敬天地,唱念:“日喜时良,天地开敞,黄道吉日,正好上梁。匠工无忌,主家无忌,天无忌,地无忌,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时辰到,木匠师傅挥手大喊一声“上梁!”上梁仪式正式开始。燃放鞭炮,中梁缓缓吊起,木匠师傅唱念有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吊中梁,吊中梁,中梁好比一条龙,摇摇摆摆在空中。一头高来一头低,好比凤凰展翅飞。中梁好比一根材,长在深山靠在崖(方言读nāi)。鲁班弟子穿山过,手拿斧头砍回来,一根做了通天住,一根做了紫金梁。紫金梁,紫金梁,人得人心人寿长。”后有改编加入“……鲁班把树锯下来,火车运、汽车送,这才到了某家门……”等。另有念词“一根栋梁在中央,四根金线系金梁。左缠三转龙摆尾,右缠三转凤朝阳。抬起龙头步步升,摆起凤尾驾祥云。栋梁稳坐华堂上,荣华富贵万年长。”

金口对金梁,金银堆满仓。放好梁,木匠师傅执斧走梁,检验安放是否稳当,接着浇梁头,撒白酒念唱“浇梁头,浇梁头,子子孙孙坐知府;浇梁尾,浇梁尾,亲戚朋友来贺喜;浇梁腰,浇梁腰,金马驹子满院跑。”之后便开始撒梁,木匠师傅手提一个装有五谷(糜、谷、麻、麦、豆)、碎馍馍(方言,小蒸馍)、粘糕块、糖果、红枣、花生和钱币等的红布袋,一把一把撒向四方和中央,边走边撒边唱念:“一撒东方甲乙木,木旺子弟成大才;二撒南方丙丁火,火旺日子添精彩;三撒西方庚辛金,金旺家盛多聚财;四撒北方壬癸水,水旺滋养绿(禄)树栽;五撒中方戊己土,土旺厚德百花开。”

人们争相竟抢糖果、花生、钱币等,谁抢到的多,谁沾的喜气就多,也彰显主人家财源滚滚、富贵有余、五谷丰登、宅出贵人等。传说上梁抢到的小蒸馍,吃了不生病,而且还有麒麟送子之说。抢到粘糕、糖果,吃了日子过得甜甜美美,芝麻开花节节高。新媳妇抢到红枣、花生吃了早生贵子,龙凤呈祥。

上梁仪式完成后,时候尚早,木匠师傅开始钉椽。椽子事先都经过刮皮加工,两头削圆。钉椽先从檐椽开始,师傅在两侧马头挂上线绳,调整椽头上沿与线齐平,尾端用大钉子与檩钉在一起,椽要分布均匀,既要满足每间数量,又要满足中间檩面上椽子首尾穿插。每开间钉椽12或14根,不取单数,不能骑檩口(对接缝)。

檐椽一般是师傅亲自动手,徒弟们钉步椽。钉椽也是从左至右,钉好第一根椽后,师傅蹲在檩和椽上,下面有帮工向上面递椽,师傅接椽一根一根向前钉。师傅肩上斜挂一个挂包,装着钉子和钳子之类的,接椽后放好,钉椽时先取出钉子衔在口中,调整好椽相后用脚踏住,左手三个手指捏住钉子,右手握紧斧头,“铛铛铛”三下,稳而准。师傅钉椽时脖子搭着一块毛巾,边干活边擦汗水。

平顶房的步椽可以不钉或间隔钉,钉完椽后开始钉蔽泥条,蔽泥条钉在檐椽的前顶沿,蔽泥条整体为条状,截面直角呈梯形,只有贴檐椽的面为斜面,前檐面竖直。钉蔽泥条时,帮工在地面用一根长椽,顶住檐椽的底部,防止跳动。钉好后蔽泥条后要重新锯檐椽的椽头,使得每根檐椽的椽头均与前檐面保持齐平、竖直。

檐头与棐头

柠条梁地区的砖瓦房前檐有的檐头出棐(fěi,辅助),木匠师傅还要接着钉棐头和二层蔽泥条。棐头长条向上扬,檐头2尺2寸,棐头7寸。棐头中间插站板,上面有铺板。每根檐椽头上面钉一个棐头,既美观大方,又起到缩短檐椽外挑长度,减轻檐椽负荷的作用。钉完二层蔽泥条,房顶木架构就完工了,师傅、徒弟、帮工、邻居和亲朋好友即可洗手洗脸入席。

宴席是上梁当日的压轴戏,十桌八桌自不必说,有的人家多达二十余桌,而且柠条梁地区上梁多数人家不接收礼金,门邻四居,亲戚朋友均为帮忙。木匠师傅坐首席是千百年来的传承,“匠”字从斤从匚(fāng),斤是斧子,匚是矩(即木尺),所以匠字的本义就是木工,后来引申为从事各种特定工作的手艺人。柠条梁地区称木匠、砖匠、铁匠、毡匠、画匠等手工艺人为五色匠人,把木匠排在了第一位。

丰盛的佳肴,自然少不了柠条梁传统的“老八碗”。主家要给匠人们逐一敬酒,并端上喜烟喜酒、花红喜钱,以示敬重和感谢。然后给所有在座的人敬酒,以表感激相助之情。划拳打关,鸡虫杠子,欢言笑语,尽情畅饮。

上梁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聚会,也是一种生活。

年10月于靖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