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总是怕输缺乏内聚性自我的孩子,注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一直都是父母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还有一些妈妈开始说:让孩子赢在子宫里。可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以及对孩子未来的美好展望。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孩子自己想要赢,如果孩子不想赢,那么如论父母为孩子提供了多么优质的条件,孩子犹如扶不上墙的阿斗。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孩子们很是赢,在很多人面前,孩子也表现出了要赢和想赢的心理和状态。但是,孩子却怕输。想赢但是又怕输是现如今多数孩子表现出来的情况。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遇到一点点小小的挫折,便变得不堪一击,便哭哭啼啼。在父母面前,这些只是芝麻大的一点小事,但是在孩子面前,这些小小的问题就像是一座座大山一样伫立在自己面前,孩子觉得自己是翻不过去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们是既担心又焦虑,因为想赢是一回事,怕输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孩子怕输,那么孩子不仅一定赢不了,甚至是很多小事孩子都不能很好地完成。

孩子怕输的原因:缺乏内聚性自我

1)父母是否想过,究竟为什么孩子会那么怕输呢?原因有以下两个:

自我破碎我曾经见过一个自我破碎的人,他对我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每天早上醒来,感觉自己的心碎了一地,但是还要上班工作,怎么办呢?就拿一个网兜把碎了的心捡起来,塞到兜里,而这个网兜还是破的。

自我破碎,意味着自我是四分五裂的,自我是不完整的。

就像上面的那一个人那样,如果孩子是以这样的状态去面对问题,那么孩子怎么可能有信心去面对困难,怎么能够打起精神去面对挫折呢?

一个自我破碎的孩子,连面对日常生活的正常心态都没有,更不要说去面对那些挫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怕输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头脑自我头脑自我是指一个人活在头脑里,整天都在理性地思考,很少展现情绪、展现动力,通常这样的人会缺乏魅力,总是感觉自己不够真实,这叫做头脑自我。

孩子的周围环境给孩子灌输的就是要理性思考,思考哪一件事情能够对自己产生许多好处,而不是孩子自己想去做哪件事情,自己对哪一件事情感兴趣,这样一来。

而孩子的认知还没有完成形成,周围的环境是会影响孩子思维的塑造。每天过于理性思考,没有给生活加入一点感性的部分,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冰冷的、没有情感的机器。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孩子缺乏内聚性自我的表现。

2)那么什么是内聚性自我呢?

内聚性自我,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的概念。所谓内聚性,意思就是你的自我有一种向心力,可以保证心灵的各个组成部分向内聚合,而构成一个整体。

关于内聚性自我,科胡特有这样一句话描绘: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内聚性自我稳稳地在那里。

具备内聚性自我的孩子,能够跨越失败

一个具备内聚性自我的孩子意味着他抛弃了破碎自我和头脑自我的观念与状态。具体来说,内聚性自我的孩子具备以下特点:

成熟的人格,能够接受的波涛骇浪内聚性自我的孩子拥有优于常人的良好情绪控制能力,就像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所说的,孩子能够承受情绪的惊涛骇浪。

我们都知道,一个优秀的人一定具备着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拥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意味着孩子有良好的心态,这样,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孩子便能够迎难而上,而不是产生畏难的情绪。

自信乐观的心态,明白我是好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害怕失败,是因为孩子不信任自己,对自己不够自信,所以孩子觉得自己会输。既然已经知道了自己会输,于是孩子便避免了一切的开始。这样一来,孩子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就已经开始认输了。

内聚性自我的孩子明白自我是好的,我是优秀的,我是独特的,我爱我自己。因此,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不会觉得自己打不败挫折。就算偶尔的一次失败的尝试,孩子也不会怀疑自我。

因为失败不仅仅是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同样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我就是我,环境就是环境,孩子不会将两者混为一谈。

独立的个体,具备健康和完整的内在比起那些破碎自我的孩子来说,内聚性自我的孩子的身心是完整的,他们把自己的精气神集中到了一起,形成一股可以支撑自己走下去、面对挫折的力量。

因为有力量,所以孩子的内心便不会感觉到空虚和寂寞,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踏实和充实。比起外在,孩子会更加在意内在的自我,经常注意自己思想的变化情况。这样一来,孩子也将具备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灵魂。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提高孩子的内聚性自我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内聚性自我能够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内聚性自我呢?

这里有三个建议:

保护孩子的基本感觉——你是好的上文提到了,内聚性自我的孩子内心一定有一种信念——我是好的。然而,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孩子并不觉得自己是好的,而是糟糕的。

毕竟在学校里,有那么多个人排在孩子的前面;在家里,父母永远在对孩子强调,你还不够强,你要要努力啊!有些家长甚至对孩子说:你不行啊!你怎么这么笨呢?

要想培养孩子的内聚性自我,父母必须要改变这样错误的观念,并且开始为孩子灌输我是好的这样正确的理念。

当孩子遇到挫折、对自己产生怀疑时,父母要告诉孩子:不好的是环境,你很好,你要用好的自己去面对不好的环境才对啊。

引导孩子阅读思考,不断地整合自我上文提到的两种自我其实都是孩子感性与理性失衡的表现,破碎自我是孩子过于感性的表现,头脑自我是孩子过于理性的表现,而内聚性自我正好能够维持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理性与感性平衡的人,这样,孩子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用理性去思考;孩子在面对生活时,能够用一些感性去思考。所以,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是很重要的。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明智的人,最好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去阅读思考。让孩子从阅读中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明智的人。

警惕螃蟹效应,增强孩子正面的社会促进效应使用敞口藤篮来装螃蟹时,如果只装一只,它很容易就会爬出来,解决的方法就是多装几只。在有两只或两只以上螃蟹的情况下,只要有一只螃蟹爬到篓口,其余的螃蟹就会用大钳子抓住它,把它往下拖,由另一只强大的螃蟹踩着它向上爬。

如此循环往复,没有一只螃蟹能够成功。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它们只顾着自己在竞争中获胜,相互扯后腿。

心理学家特里普利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实验者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骑自行车。

第一种情况,实验者单独骑行。第二种情况,实验者在别人跑步伴随的情况下骑车。第三种情况,实验者与其他人一起骑行。三种情况下,实验者骑行的时速分别是:25公里/小时、31公里/小时、32.5公里/小时。

从以上两个故事和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竞争意识会大大地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效率。父母应该为孩子灌输正确的竞争意识,让孩子与周围孩子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这样一来,孩子不仅能够提升自我,还能够学会合作。

每一个输不起的孩子,必定都是缺乏内聚性自我的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提高内聚性自我,让孩子成为一个不惧怕失败、敢闯敢拼的人。

我是奶果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