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艺技术的传播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正常的贸易往来,另一种便是战争。公元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攻打“大食国”(即唐宋时期对阿拉伯地区的统称),随后四十年里,蒙古人的铁蹄横扫欧亚大陆。
据《元典章》记载,蒙古军队攻城之后,唯有身怀技艺的工匠得以免杀。这些来自亚欧工匠们或召赴蒙古营中劳作、或遣送到蒙古为王公贵族制作生活用具和奢侈用品。而我们叫了三百年的“景泰蓝”工艺就是这一时期随他们来到中国的,那时它还叫“珐琅”。
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其实,在珐琅工艺传入中国之前,它至少在欧亚大陆上发展了两千多年。
从埃及法老的饰物,到迈锡尼青铜剑和金戒指;从库里安权杖到奈库贝特胸饰;从马蒂尔德十字架到圣马可的黄金祭坛,以及圣伊什特王冠。这些出土的文物都说明了珐琅工艺在亚欧大陆的长足发展,更表明了它高贵的身份,非皇室贵族不可染指。
公元前年埃及法老身上的一枚胸饰荷兰国立古物博物馆藏的公元9世纪衣襟匈牙利国王圣伊什特万珐琅王冠中世纪,许多用珐琅工艺制作的圣器,是欧洲人献给君王和上帝的礼物,以祈祷世间和平与安好。然而,从13世纪开始,偏爱它的游牧民族将这一充满异域风情的器物和制作它们的工匠一并带到中国。让珐琅工艺在其后的几百年时间里,逐渐打上了东方烙印,并在中国这片文明的沃土之上,盛放出旷世的瑰丽。
明宣德时期景泰蓝龙纹大盖罐明代掐丝珐琅甪端清乾隆时期牧羊人掐丝珐琅笔架铜胎掐丝珐琅工艺虽在元代就进入中国,但因其工艺极为复杂,加之当时烧造技术不够成熟,因此,元代珐琅器的生产规模并不大,作品也比较稀少。
至明宣德年间,明宣宗十分重视铜器以及铜质冶炼。其后的景泰皇帝自幼便在父亲宣德影响之下耳濡目染,对掐丝珐琅工艺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
由于铜器铸炼技艺在宣德时期已到达顶峰,没有能力再求突破。于是,景泰皇帝就在纹样和和颜色上另辟蹊径。他不但参与器型图案设计、甄选颜色,甚至把生产作坊建在了紫禁城里,即“御用监”。
明代景泰蓝缠枝花卉碗局部明代景泰蓝双耳莲纹壶所谓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正因为皇帝喜欢并亲历亲为,铜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在景泰年间取得了巨大发展,尤其是蓝色釉料有了全新的突破。
这一时期出现了淡白微绿的天蓝、琉璃般凝重的钴蓝、青金石般浓郁的宝蓝,多层次的蓝色被用来作为底色,烧成后清雅高贵、沉着大方,至此便有了大名鼎鼎“景泰蓝”的创制。
梦幻般的蓝色是景泰蓝最独特的基因,以至于清代的雍正皇帝不计成本,也要调制出景泰年间的那一抹神秘的幽蓝。
明代景泰蓝珐琅盘明代景泰蓝缠枝纹蒜头瓶自古就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之说,景泰蓝犹如天工所造之物,承载着人间的种种繁华与贵重。评价景泰蓝工艺的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
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物,首先要有完美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纹案,这取决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耀眼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
可见,景泰蓝是集美术、青铜、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传统工艺为一身,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
景泰蓝工艺繁复艰深,没有人能独立完成一件景泰蓝器物的制作。景泰蓝的制作大致要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打磨、镀金,7道大工序,道小工序,每一个小工序里又有数不清的细节处理。
如制胎完成后,掐丝师傅就要按照设计好的图纸,把铜丝掰制和图纸一摸一样的图案。只见一把镊子、一把钳子,几根铜丝在老师傅们的手里有了千变万化的形态。
掐丝是景泰蓝制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最考验制作人手艺的流程之一。一位有着30多年掐丝工艺的老师傅,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也只能完成两组复杂的团花图案。
掐丝完成后,用中药材白芨调制成药水作为粘合剂,把掐好的扁铜丝粘在铜胎上,经过烧焊酸洗之后,就可以进行点蓝了。
将珐琅色粉加入溶剂中,调出五彩缤纷的釉药,依照纹丝轮廓用金属小铲把各色釉料填入空隙中。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一层亮白。然后再用度的高温反复焙烧。因为焙烧之后珐琅釉药的体积会比原来缩小三分之一,为了使器面平整,通常需要用同颜色的珐琅多次填充上釉,多次焙烧,才能将釉面与铜丝相平而毫无凹坑。
景泰蓝的每一步制作都可谓“精雕细琢,丝丝入扣”,凝结了制作者们缜密的心思。经过烧蓝之后的景泰蓝作品,虽初具模样,但仍需抛光锻造。此时的景泰蓝要经历粗砂石、细砂石、黄石、木炭的打磨雕刻,如同生命一般,须经历尘世的洗刷,人生的跌宕,才能获得丰满的灵魂。
马未都先生曾说,中国的传统艺术品绝大多数都是官民共享,如瓷器,有官窑就有民窑。如玉器,有宫廷制作,就有民间制作,唯独景泰蓝从诞生之日起,经元明清三代,从未走出过皇宫一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景泰蓝制作工艺繁复,技术含量高,民间的手艺实难完成。
明代景泰蓝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数量最多,其后历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延续烧制,但都因循守旧,在质量上已不能与景泰和成化两朝相媲美。万历以后,偶有烧制,并非像以前设官置厂视为例务,所以出品极少,终明代一世,都没能复兴。直到清乾隆时期,景泰蓝的制作迎来了它的最高峰。
众所周知,热爱艺术的乾隆帝怎能逃过景泰蓝摄人心魄的魅影。于是可以看到,乾隆爷的御前陈设,凡瓷器所能烧制的器物,珐琅器也无不尽有,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小到杯盘碗盏、文房器具、香炉鱼缸,大到敬献给笃信佛教的母亲七座景泰蓝宝塔。景泰蓝在乾隆朝幻化成各种形态,于金碧辉煌的宫殿中见证王朝的兴落。
清代掐丝珐琅出戟兕觥(神兽酒杯)清乾隆掐丝珐琅带铜鎏金座笔架清代掐丝珐琅天鸡樽清代掐丝珐琅宝相花喇嘛塔景泰蓝的世界富丽、缤纷、明亮、辉煌、热闹,但却繁而不乱。几千年来,它将人们对于美好的诉求蜿蜒传承,它驻留了岁月的温度和历史的光芒,将人类的思想与意念铸刻为文明之河中的一只只流觞,从而曲水承递。
-END-
文丨林栖羽
图丨部分网络
参考资料
李苍彦李新民《景泰蓝》
马未都《细说景泰蓝的前世今生》
史美香《珐琅器艺术研究——
略论清宫廷珐琅器艺术之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