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号称五毒之首,那长长的大螯、层叠的鳞片、弯曲的毒针,常常作为恐怖电影中的惊悚镜头,不过,在老家的山峦沟壑中,蝎子却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蝎子,学名全蝎,节肢动物钳蝎科,有的地方又叫全虫,头部有一对钳螯,尾部有锐钩状毒刺,整个身体极象一只弹奏音乐的琵琶。
“边蛇口中草,蝎子尾后针”,其药用价值主要来源于毒刺中的蝎毒素,由于其毒性猛烈且获取不易,价格甚至比黄金还贵重,每公斤能卖到几十万元。
蝎毒具有熄风镇痉、消炎攻毒、通络止痛的功效,对于治疗癫痫、惊厥、中风等病症,有着极为显著的效果。
“油炸全蝎”还是一道含丰富蛋白质的美味,经常出现在农家乐或私房菜馆的餐桌上,蝎子泡过的高度白酒,既可外擦又可内服,能够有效地治疗恶疮肿毒、风湿病、偏头痛等,经常饮用还具有增强免疫力和抗衰老的功能。
每年三月底四月初,春暖花开的时候,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蝎子们,从石缝里、土堆里懒洋洋地钻出来,开始捕获蜘蛛、蜈蚣、蟋蟀以及蝗虫的幼虫等,它们先用毒刺将猎物螫死,再吸食其体液,这个时候,正是我们上山抓蝎子的最好时节。
哥哥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每次都是他带着这帮“小不点”,我们才敢来到远处的深山里抓蝎子,捕捉的工具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
用一根细麻绳,在空罐头瓶的脖颈处打个拴瓶结,分别从两边抽出绳头系在一起,提溜起来就成了盛放蝎子的容器。
把竹筷子从底部劈开三分之二,在靠上端三分之一处,塞上一小块垫木,用粗棉线或橡皮筋,将交叉处紧紧绑住,靠着虎口捏住下部,一把简易的竹镊子就做成了。
风和日丽的午后,是春天的蝎子最为活跃的当口,我们几个连走带跑,紧跟着哥哥的大脚步,信心满满、迫不及待地直奔山上而去。
废弃的采石场,以及用大石块垒成的地堰,都是蝎子经常活动栖息的场所,哥哥轻轻地掀起一块大石头,一只肥大的母蝎子正在下面的缝隙里养精蓄锐,准备着晚上出来捕食。
说时迟那是快,竹镊子迅速钳住它翘得高高的大尾巴尖,任凭它的身子前仰后合、左右翻腾,怎么拼命挣扎也无济于事。
丢到瓶子里后,它那两只大钳子和八只灵活的小细腿,不停的左冲右突尝试着逃跑越狱,可是光溜溜的玻璃瓶壁,彻底粉碎了它幼稚的梦想,折腾了一会儿只好乖乖就范。
看似简单的抓蝎子可是个技术活,示范了几次动作之后,哥哥让大家分别尝试一下,开始我们还战战兢兢、手忙脚乱,不是速度慢了让蝎子跑了,就是用力太小,还没钳到瓶子里,就掉落到了地上。
抓蝎子也是个危险活,采石场的石头会不时地滚落,反应慢了会砸到手脚,蝎子还会和毒蛇共处,经常撬开一块大石块,底下会盘着一条大长虫,“呲啦呲啦”吐着信子,吓得大家“妈”得一声,四处逃窜。
有的小伙伴如果没掌握住动作要领,只夹了蝎子的头部或身子,那长着毒刺的大螯,瞬间就会勾过来蛰到你的手指和手背。
蝎毒的神经毒性特别厉害,伤口倾刻间会红肿并疼痛难忍,有经验的哥哥,会赶紧寻找一些马齿苋、黄芩等常见的草药,用双手使劲搓揉出绿绿的汁液来,或者干脆来点童子尿抹到伤口上,疼痛感会缓解不少,但没个两三天依然不会消肿。
抓蝎子还是个力气活,越是人烟稀少的地方,抓到蝎子的概率越高,这样一来,不但要走老远的路,磨得双脚疼痛两腿发沉,而且还要不停地翻动着石头,有的大石板需要几个人合力才能翻得动,一天下来,经常累得大家腰酸背痛、哼呀乱叫。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运气好的话,半天功夫,大大小小的能抓来二三十只,积攒到一定数量,哥哥会拿到供销社的收购站,卖个几块钱贴补家用,还可以给自己买本小人书,或者来几块桔子瓣糖块解解馋。
现在居住的小区倚山而建,近山体的一侧,是用花岗岩垒成的两三米高的倾斜石壁,用来防护山上的泥土滑落。
夏天的时候,经常有小孩子擎着紫色的灯,在到处搜寻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在捕捉蝎子。
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蝎子背部会发出绛紫色的荧光,在漆黑的夜色里十分显眼,长长的不锈钢镊子,捕捉起来也相对简单的多了,听说这都是跟养殖蝎子的专业人士学来的招数。
只是不知道,他们抓蝎子的目的,是油炸了还是泡了酒,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是为了生计所迫的无奈之举。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赞叹现代高科技设备日新月异的同时,也时常怀念小时候手忙脚乱抓蝎子的场景,特别是收获后的快乐,与困难抗争的斗志和好奇冒险的个性,驱使着我们不断的成长、进步……
往期精彩走过路过千万莫要错过:
鼠口夺粮,三秋农忙之挖鼠洞
童年童趣之撅着装篓拾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