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姨,今天还是这么早啊。”“是啊,起得早就来了。你垃圾袋里食品保鲜盒属于可回收垃圾,你先去上班吧,我帮你拣出来,下次记得在家分好。”康桂英今年66岁,是昌平区东小口镇回南家园小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作为第一批报名上岗的志愿者,康桂英在这里从酷暑坚持到严冬转眼又迎来了第二个盛夏。回南家园小区从年7月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小区采取定时定点投放方式,但在初期并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值守。“许多居民不适应,不仅思想上难以转变,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也不是很熟悉。在家没有分好类,投放的时候混投,阻碍了小区整体开展垃圾分类的步伐。这个时间段有人站岗督导、帮助分类、宣传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回南家园所属的九台社区党支部书记马伍占对记者说。于是,平日就是热心肠的康桂英主动站出来报了名,并发动身边的邻居积极参加。在社区的广泛动员和居民的热情响应下,志愿者队伍很快充实到了30人。康桂英作为“带头人”,将这30人进行排班,保证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至少有两人在岗。人员到位了,业务能力也得跟上。“刚开始我们也不会分,所以要积极学习,只有我们志愿者本身熟知垃圾分类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居民进行分类指导。”除了从自家开始全员参与垃圾分类,康桂英还开动脑筋,发明了垃圾分类小妙招。在一个垃圾桶里放两个袋子,中间用夹子夹上,一边是厨余垃圾,一边是其他垃圾。家里还准备了一个大袋子,储存可回收垃圾,既方便又环保,轻松地改变了几十年的垃圾投放习惯。她经常把自己家垃圾分类的经验分享给身边的邻居,遇到有分类不清楚的邻居,她随时随地进行热情回答和指导,把垃圾分类的宣传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处小细节。转眼一年快过去了,如今的回南家园小区早已不再是那个垃圾满冒、污水横流的老旧小区了。干净整洁的路面、有序摆放的四分类垃圾桶、充满智慧的“破袋神器”、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回收柜无一不展现着这个小区的崭新活力。康桂英和她的志愿者队伍也慢慢失去了“用武之地”。“如今我们小区的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8%,垃圾减量率达63.3%。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习惯,虽然志愿者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少,但我们真心为大家的改变感到骄傲。”康桂英说。同样在东小口镇,兰各庄村的孟淑芳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孟淑芳今年62岁,负责兰各庄村东区63户的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工作。每天早上六点,她都要赶在环卫工人上门清运垃圾前先检查一遍各家放置在门口的垃圾桶,保证待清运的垃圾投放正确。上午九点,她需要走访第二趟,检查巩固早上的分类成果。下午两点至三点是她的第三趟,她得赶在别人下班前再依次检查各家白天的垃圾分类情况,一家都不能落下。“大概走一趟需要40-60分钟,一天下来至少上万步。可不能‘走马观花’,每到一个点位都需要掀开垃圾桶盖认真翻看,有必要时现场进行二次分拣。但是现在大家越分越好,有时候一趟下来只用30分钟就够了。”孟淑芳介绍。兰各庄村从今年4月1日开始试运行垃圾分类,村民从最开始的不分类,到试运行第六日垃圾分类厨余量首次日均突破1吨,两周后单日厨余垃圾突破1.5吨。4月1日以来,兰各庄村厨余垃圾减量率基本维持在20%以上,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参与率超过90%,村民的分类意识正在养成,分类措施效果日益显现。“前期大家都不适应,多年的老习惯很难一下改掉,关键也不知道怎么分。镇里、村里就开展各种垃圾分类的宣传,以网络或者上门的方式传播到家家户户,还有垃圾分类指导员不怕脏、不怕累,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分,慢慢地好习惯也就养成了。”村民贾文霞说。“很多垃圾确实容易弄混淆。比如榴莲壳,经常出现在厨余垃圾桶里,但其实它是其他垃圾。还有那些枯萎的树枝花朵,它们都属于厨余垃圾。我们会当着村民的面把它们一点点挑出来,然后教他们正确的分类方法。”两个多月的志愿工作让孟淑芳对村民有了新的认识,年轻人乐于接受新事物,且学习能力强。老年人虽然反应不及年轻人,但胜在认真、负责,有时候还会自觉监督起垃圾分类工作。每天在村里,村民都会看到孟淑芳穿着志愿者马甲,随身带着钳子、布袋等工具穿梭在各家的垃圾桶前。尽管身躯单薄,但精神的步伐、专注的态度似乎让人们忘记她已处在花甲之年。“辛苦确实有,因为垃圾分类不会放假,所以我们也不能停工。但是眼看着村里的环境变化明显,能发挥自己的一点价值,就觉得挺有意义。大家都会分了,分好了,这才是最终目的。”孟淑芳说。在东小口镇,像康桂英和孟淑芳这样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一共94名。他们虽然多数年纪已大,但都是热心肠、责任心强,且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守护好这一方土地的美丽。图文/余恕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