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大师吴松江石头留乡愁江南民居里的人都

10月26日,第十九届西湖国际博览会·中国(杭州)国际珠宝玉石艺术品博览会在浙江展览馆开幕。在近百家珠宝玉石艺术品展位上,记者发现了那件独具风韵的《牡丹新盛》。石不能言最可人,在石雕大师吴松江的作品中,我们能听石头讲述过去、现在、未来,看石头记载社会、生活、故事里的点点滴滴。

牡丹新盛。

青田石之古村落

想对石头说什么呢?围着展厅转了一大圈,还是说老房子吧,吴松江的老房子故事《江南民居系列》是说不完的,从草根的陋室到望族的族堂,老房子中孕育并启发着多少中国人的智慧和文明。

你看,大范围的青灰色被雕琢成古朴的砖瓦门房,腐朽的木门虚掩着、门槛上蹲着两只小鸡、凹凸不平的砖石……所有的细节都有着历史的痕迹,而房顶上初融的积雪和两只栖息在桃枝上的雀鸟表达了年复一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物是人非”的主题思想。

你看,白雪皑皑的屋顶,老奶奶在房中忙活,小孩则在门口嬉戏放鞭炮,边上还有一只小狗在撒欢。作品《一年又一年》表现了农村过年除了给压岁钱,小孩最开心的就是放鞭炮,可是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放鞭炮都成了稀罕事。

这样古风古韵的以前,到现在反成了可望不可及的生活;这样无忧无虑、游戏自然的过去在消失殆尽的同时,现在城市孩子的童年反倒像极了禁锢的牢笼。吴松江用石头记录过去生活,追忆他们的童年时代。这便是他对艺术的理解,是对最初记忆的浅吟低唱,是对过去的重现,对未来的反思。

吴松江透露,萌生做《江南民居系列》是在年,“我自己就出生在青田农村,以前从杭州坐火车到温州,有很多山,也有很多漂亮的浙南民居,可现在很多漂亮的村落都不复存在了。”当吴松江第一次带着儿子回到自己家乡青田北山镇时发现:“我们那个镇,出国的出国,外出打工的打工,很多房子都空了。我父亲有6个儿子,他曾经的心愿是给每个儿子造一间房,可是等他造到第五间房时,却发现已经没人居住了。”

于是,吴松江就想用“江南民居系列”留住乡愁:老旧的吊脚楼,苍翠的大树,露着屁股蛋的哥哥在喂鸡,妹妹倚在竹编的箩筐边吮着自己的手指头,奶奶站在阁楼的木栏前,面带微笑,慈祥地看着两个孙子。江南民居里的每个人都是“活的”。

从《夏日三宝》里看见:人们走近清爽的夏日荷塘,享受休闲的惬意。那微倾的荷颈和卷曲的叶片,给人微风袭来的凉爽;白色的莲花和泛出微黄的莲蓬张驰有序,泛出阵阵清香;而那根部的莲藕是扎实的,与塘的底部连为一体;叶下隐藏的小青蛙平添了作品的情趣。此作呈现出动静两相宜的荷塘景色,其刀功之精细令人咋舌。

名为《秋之歌》的作品,色彩素雅、夺人眼球。吴松江选用了一块较普通的青田石,利用了青田石天然的色彩,以国画水墨画的风格,将青黄色的石材雕刻成一株株含苞待放的秋菊,又用立体圆雕的技法将石头上局部黑白的颜色雕成一群互相嬉戏的八哥。

再细细品位,眼前《江南民居系列》的原生态“老房子”是那么独具神韵:整个造型依山而筑,写真结构高低错落,既有雕塑的视觉效果,又与所处地貌浑然天成,观看作品仿佛置身于纯朴的乡村,那晨曦中袅袅的炊烟,那夕阳下悠悠的牧歌……他以新颖的艺术构思将普通石材点石成金——吴松江一直在探寻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石雕作品的好坏不单单依赖于石材的名贵,一些普通的石头如果能得到好的创意加工,也能呈现非同一般的艺术价值。

“当联合国发出千年生态安全环境保护的呼声时,我尤其留恋我那老房子,不知道那是否是一种民族的故土眷恋情结?”吴松江说石头虽然不会言语,但它与人是一种无言胜有言的沟通关系,全人类一旦失去与石头的语言关系,就像地球失去了太阳一样,很难想象后果,人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称得上是万物之灵?

正如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冯骥才所言:历史不能没有见证者,失去了见证物的历史会变得虚无缥缈。来自各地的大量历史遗存进入市场后,再没人知道这些东西确定的出处,它所承载的文化和风俗信息便立即消失。另一面,那些古村落和历史街区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内涵被掏空了。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吴松江的古民居系列,才有了充满沧桑感的老房子。

青上阁之兄弟连

浙南山区,瓯江边上,塔山脚下,是吴松江的青田老家——一个地道的从农村中走来的孩子,当见证了现代城市包围农村的建筑,他不禁地留恋起了那曾经为几代人遮风挡雨的老房子。

“我这一生就是在与石头打交道,我们兄弟5人在大哥吴松林的带领之下,都在和石头打交道。”吴松江笑言,6兄弟不断地在向石头学习宇宙之大、蚊虫之微,石头皆可为之,亦是此生一乐,凡登山涉水,或旅游见闻,若遇老房子总喜探究一番民居民乐。吴松江不敢在石头面前枉称大家,只不过是通过石头解解人生之闷,感怀世事,可以开怀,可以交心,可以增加感情,可以解悟人生。

走进位于清河坊的“青上阁”,只见楼上楼下全是青田石雕,展厅里陈列着成百上千件作品。

趣味对于艺术创作而言犹如活水源头,是赋予作品的内涵,唯有故事有生命的石雕才能成为“今天的艺术品,明天的珍藏品”。吴松江的石雕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至真、至纯的美好,亲近它们即是一种真实的生命性灵。30年来,他将石雕从一个谋生手段融入到生命中,无数粗陋的石头在他手下焕发新生,而他自己也被这形形色色的石头雕刻成一名艺术家。

琢之道,在于趣。“石头不会说话,但一个从事石雕艺术的人想对石头说些什么呢?我是想通过石头来看世界,世界有多精彩,石头就有多精彩。”让每件作品都有一个让所有人看得懂的故事,就是吴松江的创作理念。

作品《巧手舌尖,石色性也》配文乡下人说:来客人了,没有什么好招待的。笋是屋后刚挖的,鸡是咱自家养的。城里的客人兴奋地说:闻闻气味就晓得了,此非舌尖上的中国?但谁又能说,巧手舌尖,纵目所观,石色性也。这就是吴松江眼中的山珍,一颗毛笋、包心菜和一只被褪光羽毛的鸡,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农家菜。如此形象富有趣味的场景,让人不由得感到幸福和快乐。

他又在《荷上虾》配文,虾对虾说:幸好咱俩没有大红。而作品《我们来比谁大》,两只青蟹张牙舞爪,挥举着硕大的钳子,上演了一出石头剪刀布的戏文,惹人亲近和玩味。卷曲残破的荷叶,泛黄枯败的莲蓬,两只黝黑的螃蟹……取名为《和谐包容》配文:不要不理我,和谐(荷蟹)于包容之中,平添情趣,生动张驰。

每个场景都是鲜活的,每个故事都是有趣的。吴松江的作品清奇典雅,追求静态意境和思想感情。一根朽木上长出的新芽,破败的荷叶下隐藏的生命……在平淡的布局中突然为现的灵性,令观者无不拍案叫绝,在他的刀下,石头有了生命,有了趣味。

吴松江年出生,在艺术氛围特别浓郁的青田,他家是石雕世家。从他爷爷的爷爷开始就做石雕,因此他从小就身受石雕艺术的熏陶。耳濡目染加上天生聪慧,他自然而然地爱上了石雕这一特种工艺。

他家兄弟6个,家境贫寒,只能全力供养大哥吴松林一人念书。身为老三的吴松江读书不多。记得那时他出门上学要随带一大缸霉干菜,2斤半米和一小袋蕃茹丝,这点儿食品要吃一周。吴松江从12岁起拿上雕刀,16岁进入青田石雕厂正式学艺。

在父亲和老一辈师傅们的严格要求下,他勤学苦练,用心钻研。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他默默地用着功。大哥凭着刻苦努力,考进省城的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是正宗寒门学子科班生。

就在年,23岁的吴松江也来到杭州,他创办了吴松江石雕工作室。到年,他终于进入梦寐以求的中国美术学院成教学院雕塑系进修。

如今,大哥吴松林现居巴西,买了一处水晶矿,因而专门从事水晶雕,让传统工艺走向世界。二哥留在老家青田,在县城里也开了一家石雕店;吴松江居老三,扎根杭州;四弟六弟在上海,五弟在北京,也都开出各自的店铺。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店铺,全都叫“青上阁”。

冬阳下,站在名家韩美林为“青上阁石雕艺术馆”亲题的“神工鬼斧”匾额前,吴松江解释道:青者,故乡青田也;上者,技艺之高端也。

非遗传承之创新

展厅里,那件天然的葡萄冻石,依形就势雕刻了枝蔓缠绕、颗粒饱满、晶莹欲滴的翠绿葡萄,新作《丰收在望》寓意多多益善、果实累累。

很明显,吴松江的作品打破了青田石雕的传统风格,注入了更贴近生活的现代思想,更富有灵性和思想。

长期以来,他坚持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取情有独钟的题材,寻找与题材相匹配的石材,另辟蹊径,出人意料地创作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石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消除了人们对青田石雕的审美疲劳,还带来了朴实无华的浓浓乡情和清新雅致的享受。

“也许,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要看它的生活细节。以小见大,以精细现深广。”吴松江的作品题材除了源于生活的重现、经验的累积,更是要告诉人们以前生活的状态和趣味,以警醒现在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他的作品中不乏蕴含着的批判精神和他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如《村里的人都出去打工了》和《看看拆迁的人走了没》两件作品,古老的木质房子,破败的屋檐,遥望远方的老人,还有门缝里歪着脑袋的小孩,他用这种生动的雕刻手法表现种种社会现象,让人会心一笑之余引起思考,其蕴含的人文关怀比起那种生硬的说教更令人信服。这就是艺术高于生活的表现。

独特的是,吴松江雕刻的水果系列,更不像传统青田石雕那样饱满分明,而是多了一分自然和健康,多了一分思考。他的葡萄是小小的颗粒,表现出的是当季纯天然的绿色健康,没有农药污染,亦不是转基因种子,是纯粹自然的产物,让人垂涎欲滴。作品《弦外之音》雕刻的是山水之间,鸟语花香,生活惬意的场景。

更多的是,人们从吴松江的作品里,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明察秋毫。比如鸟:喜鹊、麻雀、燕子;比如蜂:黄蜂、蜜蜂、草峰;比如树:枫树、松树……皆如此。他说,只有深入了解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活习性状态,才能将其雕刻得生动形象,独一无二。就好比喜鹊喜欢在民宅旁的大树上筑巢,主要由枯树枝搭建而成。而燕子多数选屋檐房脊筑巢,主要由潮湿的泥土搭建而成。而蜂巢的形态也因蜂的种类不同而千奇百怪。残荷系列如是,菌菇系列如是。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艺术在反映生活时要讲表现性、概括性,不可照葫芦画瓢。艺术要反映生活,还要评价生活,它除了要告诉人们生活是怎样的,还要告诉人们生活应是怎样的。这也就是吴松江说得石雕中的有未来,即将过去的状态通过石头表现出来给后人看。

吴松江深知,艺海无涯唯求变,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要在继承中找变化,在摸索中求创新。他接受学院教育,注入现代思想。他的艺术风格是学院派与民间相结合,博取众长,吸取汉唐艺术精华,又自成一派。他擅长动物、花鸟题材,他刀下的对象栩栩如生、精致无比。

那年,吴松江采购到一批并不出彩的石头,料石大部黑乎乎的,既不透明,质地也一般。但他细细观察,发现这批石头并非纯黑,黑中夹着白点,且白得晶莹剔透,属难能可贵,有些石头还有黄褐色的夹板层。他眼睛一亮,想起曾在省博物馆参观过的出土唐宋器皿,在墨绿色的绸缎衬托下格外醒目。他灵感激活了,如电光火石:那不正是用绸缎包裹着的古代器皿吗?经精雕细刻,一件《唐宋遗风》喷涌而出:石头中部雕出半只古花瓶,半埋半露地躺在一堆泥土里,花瓶的面部被打磨得油光可鉴,瓶颈处有意弄个缺口,瓶的外围全都处理成不规则的泥土堆,其形状犹如考古发掘中刚出土的文物,其形似神合竟成一件令人陶醉,爱不释手的高品位艺术品。

吴松江的作品清奇典雅,追求静态意境和思想感情。一根朽木上长出的新芽,破败的荷叶下隐藏的生命……在平淡的布局中突然闪现的灵性,令观众无不拍案叫绝,在他的刀下,石头有了生命。新作《留得残荷听雨声》——枯黄的荷叶、熟透的莲蓬如同真品,荷上灵动的翠鸟和飞蛾栩栩如生,荷叶最薄处,厚度不足2毫米,叫人叹为观止。

“保护和发展青田石雕,是我们这一代继往开来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如今吴松江倾尽全力地将作为珍贵非遗的青田石雕艺术,文化瑰宝,薪火相传。他从故乡招来十数个徒工,开工场,供食宿,手把手地言传身教,要将千锤百炼的多种民间工艺技法向下一代传授。

吴松江。

吴松江,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得主。现为青上阁石雕艺术馆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杭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职务。其作品《上下五千年》获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术作品展金奖;《十全十美》获年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金奖;《江南民居系列》获年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山里人家》获年第二届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