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钰,湖北孝感安陆市供电公司杨兴供电所党支部书记,曾获中央企业先进职工、国网公司劳动模范、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农村电工知识与技能竞赛个人第一名、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农村技术能手、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农网营销农电用工一级人才等称号。
“安装计量表计时要注意三相表接线顺序,先接零线,再接相线……”6月15日,在湖北安陆市顺农农旅基地表计安装现场,安陆市供电公司杨兴供电所党支部书记王升钰耐心指导新入职青年员工熊典注意规范操作流程。
他,三十年如一日扎根一线,将最平凡的岗位变成拼搏进取的擂台、施展才能的舞台、心系客户的平台。他刻苦钻研技术,利用“升钰”创新工作室将自己的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分享给同事;他用心的服务,让客户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升钰”。
韧劲——造就农电舞台“多面手”
年,23岁的王升钰应聘成为安陆市一家砖厂的电工。当时,新上任的厂长看王升钰技术平平,认为他遇到技术难题还得靠砖厂花钱请外面的师傅,便辞退了他。
丢掉“饭碗”这件事让王升钰意识到,必须得练就过硬本领。于是,在应聘成为安陆市金属制造厂电工后,王升钰开始“偷师学艺”。他利用在制造厂工作的间隙,主动帮忙在厂区外施工的电力师傅拿扳手、递钳子,借机观察电力师傅是如何维修电力设备的。年,因为腿脚麻利,35千伏洑水变电站聘请王升钰为义务护线员,他又将学习电工知识的阵地转移到变电站。
在变电站的时间里,王升钰白天抓住机会跑现场巡线处缺,晚上将抢修处缺流程整理记录在笔记本上,遇到棘手的问题追问前辈讨教,并在笔记上重点标注,就这样,靠着凡事问个“为什么?”“怎么办?”的劲头,王升钰用3年的时间成长为洑水变电站的业务骨干。
年11月,王升钰在洑水变电站出外勤所积累的经验派上了用场,他和安陆市多名农村电工一同参加招聘考试,以优异成绩被聘为农电工,第二年又被选拔参加全国农电技能竞赛。
“我大学四年的理论知识都没王师傅过硬!”凭借着过硬的技艺,王升钰从孝感赛场,一路闯进湖北赛区,入围全国总决赛,一位与他同台竞技的大学生心服口服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最终,王升钰以“荆楚农村电工状元”的身份,代表湖北队参加“全国农村电工知识与技能”竞赛,团队一举夺得第二名,他个人荣获全能第五名、个人总积分第三名的成绩,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村电工能手”。
钻劲——练就克难攻坚“硬本领”
“岗位可以平凡,但人绝不可以平庸。”这个信念,支撑着王升钰在30余年的职业生涯里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年8月,正是农作物抗旱灌溉的时候,安陆市洑水镇红桥村一处10千伏线路直线杆瓷瓶断线,当时还是洑水供电所营销班班长的王升钰带队直奔现场,经过现场勘察后发现,抢修需要用到两个紧线器,但当时他们手中只有一个,不得已又多花半小时回洑水供电所再拿了一个。
“下次再碰到类似情况怎么办?怎样才能让一个紧线器发挥两个的作用呢?”在回程路上,王升钰不断思考。回到家中,他迅速翻出一本本厚厚的工具书,还让儿子在网上搜索紧线器的最新成果。
将现有的单向紧线器增加一个棘轮,做成双向同时收放线的联动装置……创新的雏形在一个个挑灯夜战的晚上慢慢浮现。王升钰画出设计图,半个月的时间里,王升钰拿着图纸跑了8家加工厂,都因花费过高、难度过大被拒绝制作样品。
直到踏进第九家工厂大门,加工师傅被王升钰执着的钻劲打动,勉强答应试一试,耗时一个月,做出了双向棘轮紧线器的样品。拿到样品的王升钰迫不及待在所里测试紧线器安全性能,对比抢修效率。经过测算,在满足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双向棘轮紧线器可以压缩近三分之一的收线时间。
像这样的小发明,还有很多。年,安陆市供电公司成立了以王升钰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升钰创新工作室,组建创新团队,将目光瞄定一线抢修工具优化革新,通过小改造、小创新,团队完成了3项QC成果,有效提升了供电服务的工作质量。
实劲——成就传帮带促“好师傅”
年,王升钰被国网孝感供电公司聘为兼职内训师,每年全市大型农电技能轮训,王升钰都会向大家传授知识技能,徒弟李长威就是受益者。
李长威是安陆市洑水供电所外勤班的班员,“三种人”三级安全等级认证考试,考了4次都未通过,被扣了不少工资后,他工作丧失了积极性。王升钰见状,主动提出和他签订“师带徒”协议,并在协议中立下军令状——让李长威通过“三种人”安全等级认证考试。
“我也是一点点积累,才拿下这个‘荆楚农村电工状元’的……”每天晚饭后,王升钰都带着李长威在乡间路上散心,把自己通过勤学苦练踏上农电业务状元路的经历讲给李长威听,鼓励他振作起来,并把自己多年摸索的绝活儿毫无保留地进行传授,李长威的技术突飞猛进,手艺越来越娴熟。在年配电“三种人”安全等级认证考试中,湖北省仅有4名农电工通过一级安全等级认证,其中就有王升钰和李长威。
年,安陆市供电公司新入职7名供服员工,李长威也与新入职供服员工张鑫辉签订了“师徒协议”,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师傅”。
如今,在安陆市供电公司,“升钰”二字已成为一张金色名片,吸引了更多员工在磨砺中成长,在探索中成才,用技能敲开幸福大门。(记者余惠玲通讯员余健兵朱斌斌)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