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个英国姑娘在中国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边上一个简陋的小菜馆邂逅了中国家常菜,从此走上了中华美食传播之路。
扶霞·邓洛普
英国姑娘扶霞在牛津长大,剑桥大学英国文学学士、伦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硕士。年第一次来中国,从惧怕“恶魔眼珠”皮蛋到爱上“鱼香茄子”,她的味蕾被中国菜征服了。年,扶霞获得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补助,前往中国四川大学留学,原本是来中国做少数民族史的研究,结果爱上了中国菜,甚至到四川的“蓝翔”——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接受了3个月的专业厨师训练,成为该校第一位外国学生。
扶霞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川菜
在《鱼翅与花椒》中,她写下了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了解中国菜。英国出版协会评价说,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段回忆录,这是一本意义非凡的旅行佳作,在记录视觉、听觉与味觉的感官体验之外,更倾注极大的热情与努力展现异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扶霞爱上中国菜、学做中国菜、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过程,展现了一种开放的心态。这种心态可以追溯到扶霞的童年,她在牛津长大,母亲是教留学生英语的,所以经常有外国学生来家里吃饭。扶霞的家就像一个小联合国一样,今天是日本学生捏饭团当早餐,明天印度学生做咖喱饭,这一切让她的美食记忆跟别的英国人不一样,味蕾特别开放,心态也很开放。所以来到中国她就发誓无论别人请她吃什么都来者不拒。
比如,面对大多数外国人非常畏惧的皮蛋,刚开始是出于礼貌地吃,中国人都喜欢说多吃点,她就礼貌地吃,花了大概两三年真的爱上了皮蛋,真心觉得很好吃。美食心态的转变,也代表她真正融入了中国饮食文化。“10年前,我大概要花半个小时,才能鼓起勇气吃个炸蝎子。拿筷子夹着,紧张又害怕,把那钳子和毛乎乎的尾巴看了一遍又一遍,再一咬牙、一闭眼塞进嘴里。现在嘛,遇到新的吃食,就算是最最恶心可怕的那种,我也就犹豫个一两分钟。当然,一旦东西入了口,木已成舟,禁忌打破了,一切好像也没那么糟糕。”
扶霞做的素麻婆豆腐
扶霞在北京开新书发布会的时候,说自己很清楚地记得11岁就告诉自己的老师,长大以后要当厨师。当时老师笑她,因为她是学霸,肯定能上最好的大学。但是扶霞一直最爱的是做菜。得到奖学金的资助,扶霞上了四川大学,《鱼翅与花椒》所写的四川是轻松悠闲的地方,她人生第一次没有牛津那样很多社会压力、没有剑桥大学的学业压力,可以自由学习做饭、享受吃饭。所以《鱼翅与花椒》结尾,她幽默地说,我就是一个厨子,我最喜欢的还是做菜。
扶霞在四川学烹饪时做的烹饪笔记
扶霞不只是喜欢吃,而且观察中国刀工为什么这么复杂?“这里,只要一把刀,就能把食材处理成各种形状。你可以‘切’,可以‘片’,也可以‘斩’‘砍’‘捶’‘刮’‘剜’,再加上切入的角度和切割的方向,变化出千变万化的刀法。”她观察到一棵葱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用处,横切叫葱花儿,斜切的叫凤眼,有滋有味充满画面感又有味道。她认为葱花摆放的讲究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一点都不比范宽的画、宋徽宗的字逊色。
著名美食制片人陈晓卿在发布会上,也介绍了一个扶霞融入中国社会的故事:她做湘菜的调研,乘坐一辆SUV的车去乡下,听见后备箱里面有动物的叫声,她忍了很长时间,实在没有忍住,问她的朋友是青蛙吗?朋友告诉她说是。扶霞心里很焦虑,担心等一下要吃青蛙怎么办?对她来说吃青蛙像吃鸡爪子一样,是巨大的跨越。当然这个故事有特别喜剧的结尾,她问朋友是干烧还是素烤?朋友告诉她,是前面那位先生带去放生的。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李峥嵘
编辑:吴桐
审核:王飞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