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打铁作为一门古老的职业,长久盛行于中国的农村。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在凡事讲求便捷快速的年代,铁匠铺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现在身边已经很难找到一家传统的铁匠铺了。然而,在苏州常熟市目前唯一还存在着的民间锻造技艺,也被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生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过去虽然苦累却曾经盛极一时的打铁营生,但是正在即将消失,铁匠店铺越来越少。
苏州常熟古里镇这边的李师傅已经80多岁了,打了60十多年的铁,打坯、拨钢、焊接、打压成型、淬火、打磨,从弱冠少年到耄耋老者。日夜在炼炉旁忍受炎热,温度好高,特别是夏天,多年高温汗如雨下,皮肤白皙透亮。手工打铁的师傅也越来越少。常熟同里镇这边,如今只剩李正坤师傅还在继续着打铁。
在苏州同里镇这边还有一座古桥,正在修复中,原先的桥要更加的高和长,现在为了更加稳固,已经降低了高度,黑瓦白墙和古桥,很有江南的韵味。
我们来到了李师傅的铁铺也称“铁匠炉”。李师傅给我们拿出来很多,他自己打造的铁器。比如农业生产和家里使用的金属器具,如锄头、铁搭、镰刀、耙子之类的农具,或家用的锅铲、菜刀之类,都是由铁匠铺的打铁师傅完成的。
“打铁还得自身硬”
“打铁还得自身硬”,一点不假,打铁匠的身子骨都比较好。打铁是男人的活儿,这是因为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打铁的人还很重视自己产品的信誉,有名的铁匠师傅还会在产品上留下自己铁匠铺的“LOGO”
李师傅的铁铺屋子里,正中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在人力的推拉中发出“呼—啦—呼—啦”的声音,于是炉堂上的煤火便越烧越旺。
李师傅说:还曾经给苏州造船厂打过,很多人特地赶很远的路,来这边定制。李师傅语重心长地说;“成为一名熟练铁匠,不意味着你的技艺就是炉火纯青,还要用心改进,用心发明,更好地造福一方。”
过去有歌谣曰:“丁当、丁当、打铁的匠人拉风箱,通红的铁块锤子夯,火星子一迸明晃晃,小锤点,大锤夯,扑哧一个火星子,烧了大姐的花衣裳。”还有一首民间歌谣吟唱道:“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在石桥脚下歇,螃蟹把我耳朵夹个缺缺”,这些歌谣充满了人间温情,回味无穷。
师傅还给我们拿了很多铁钳工具,在打铁中铁钳必不可少,各种铁器搭配不同的钳子。
走进铁铺,炭炉膛里火苗蹿起,师傅抡起大锤,熟练地翻动烧得通红的铁料,一阵阵铿锵打铁声精准卖力地敲打。打铁的工序繁杂,包括选料、烧料、锻打、定型、淬火、回火、打磨、抛光,真正学艺圆满出师到底需要多久?李师傅给的答案是:10年。
正所谓“打铁趁热”
每次开炉前都必须先构思好要打造的铁器工序,不能等烧料后才来思考。
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李师傅握锤进行锻打,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千锤百炼成日常所用的铁具器材。
传承非遗文化打铁精神
60多年来支撑着李师傅在炼炉旁忍受炎热工作的毅力,除了当初的好奇与兴趣,更是对祖艺传承的一份情。体力固然是打铁业要素,但眼力、耐心和心思都不可或缺,一块铁打成雏型后,要在哪个部分敲打、出几分力才能达到效果,打造出合格的铁器,符合顾客的要求,这都靠经验的累积与细心琢磨而成。
我们谈到了农具锻造工艺的传承问题。李师傅不禁黯然神伤,从他的语气中我们看出了无奈和辛酸。毕竟,打铁是一门繁重的体力活,没有多少经济回报,况且工业化渐渐取代了手工艺。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铁匠铺已经越来越少了,他们的产品只在偏远的乡村有那么一点点市场。值得庆幸的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仍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一种伟大的民族责任感。
他说他会一直坚持下去,努力发扬这门工艺,找到合适的机会培养继承人,完成这一项历史的使命!我们怀以美好的祝愿,希望李师傅的工艺世人皆知,必将永垂不朽!打铁目前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是一颗舒菜,喜欢旅行,乐意分享旅途美景美食,喜欢支持小菜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