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多数恐龙的体型都显得十分庞大,例如侏罗纪时期的腕龙和梁龙类恐龙,其体长约为30-60多米,体重可达30-吨,是地球生命史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陆生动物,而食肉的霸王龙,其体长约为13米,体重可达7-15吨,比如今的非洲象略大一些,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肉食性陆生动物,那么你知道距今3.6亿到3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吗?在地质史上,它被称为“巨虫时代”,该时期,地球上曾孕育出一大批巨型节肢动物。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潮湿,遍布着繁茂高大的树木和沼泽地,在石炭纪,全球陆地被广阔的森林覆盖,当时的植物类群与之前的泥盆系颇为相似,主要由楔叶类、石松类真蕨类、种子蕨类和科达类等植物构成,在湿润地区中蓬勃生长,事实上,此时植物登陆不过几千万年,令人诧异的是,早期石炭纪的森林就已经可以用参天古木一词来形容了,毕竟,石炭纪是地球大气含氧量达到巅峰的时期,当时氧气的浓度几乎是现在的2倍,从而导致,该时期出现的许多节肢动物异常巨大。
在这里,人们平时一只手就能捕捉到的蜻蜓竟然和老鹰的大小不分上下,倘若将石炭纪的蝎子放到现在,这意味着除了人类,它们可能很难遇到天敌,因为它们不但拥有坚硬的外壳,还拥有强而有力的钳子,另外还有着带毒的尾刺,更惊人的是,巨型马陆的体长可达3米,它们行动迅速,且全身都覆盖着盔甲,也是当之无愧的爬行霸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史前陆地动物,包括原始的两栖动物和最早出现在石炭纪上层的爬行动物,例如蜘蛛、千足虫、蜗牛、蝎子和多种蟑螂,内陆水域居住着鱼类和各种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
比如海百合、海胆和单孔有孔虫,有研究数据表明,当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出了大量的氧气之际,早石炭纪的大气含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35%,远远高于今天21%的氧含量,正因如此,才让昆虫、蜘蛛、蝎子等泥盆纪登陆的节肢动物由此沾了光,虽说它们未能拥有脊椎动物般复杂的肺,而是凭借相对简单的“书肺”,来吸收空气中的氧,又因高含氧量能让它们形成更大的体型,从而使得石炭纪的陆地节肢动物成为史上最大,其中包括了体长为2.6米的节胸马陆以及体长约为0.7米的普摩诺蝎,因此石炭纪也被称为“巨虫时代”。
现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令人意外的是,我们依赖维持现代生活的电力,很大一部分来自最早的工业能源煤炭,然而全球一半以上的煤炭,都来自距今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也就是那个植物生长无比茂盛,大气含氧量空前丰富的时代,故而命名为石炭纪,该时期的代表物种林蜥,它是最早的爬行动物之一,体长约20厘米,身躯和尾巴细长,在石炭纪,它们只能屈居于巨型两栖动物和节肢动物之下,以敏捷和速度生存;而体长2米多的大型肉食两栖动物的引螈,属于已经灭绝的迷齿类,它不同于现存的两栖类,引螈更像爬行类身披鳞片后的模样,它甚至仍然需要前往水中才可繁衍后。
被归为“原蜻蜓目”的巨型昆虫巨脉,样貌很像蜻蜓,但它并非真正的蜻蜓,它的双翼展开可超过65厘米,一对翅膀和一双敏锐的复眼使得它们成为了石炭记的顶级空中掠食者;画面中的栉羊齿是石炭纪、二叠纪常见的真蕨类植物,种类繁多,所谓“羊齿”是指羽状复叶的细小叶片,在当时留下的煤层中常有它们的化石,虽说石炭纪的海洋面积相交泥盆纪来说有所缩小,不过海里仍然热闹非凡,诸如珊瑚、腕足类、贝类、鹦鹉螺和菊石等熟面孔仍然常见。
有趣的是,自甲胄鱼衰亡后,远古家族的鲨鱼在石炭纪便一举上位,直到3亿年后的今天,仍旧风采不减当年;石炭纪的大鱼是体型巨大的希氏根齿鱼,最大个体的长度超过7米,体重超过2吨,比今天海洋中的大白鲨还要大得多,从外形上来看,希氏根齿鱼的线条流线,犹如一条放大版的肺鱼,有人认为,这些史前动物的体型之所以如此巨大是因为不同时期,动物的体型大小与当时的生态环境、气候以及自身基因的演变存在很大联系,根据研究结果来看,在地球刚刚形成的二十多亿年里,地球的氧气含量非常低,但是随着24亿年前的事件,导致含氧量开始逐渐增多。
有研究人员发现,这可能与叠层石的成长有着一定关系,鉴于该阶段中,二氧化碳的占比不低,从而使得气候十分温暖,植物也开始迅速生长,氧气也逐渐增多,随后出现的现象是,二氧化碳的比例逐渐下降,氧气的含量开始迅速增多,从而促使石炭纪后期,氧气的含量达到了地球历史的最高水平,虽然过高的氧气含量与繁茂的树木,均意味着火灾会频繁发生,但是它们的繁衍却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地球也得以正式地迎来巨虫时代,鉴于从早石炭纪到晚石炭纪,地球的气候是渐渐从温暖潮湿变得干冷,南极地区还出现了面积约为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冰盖,全球平均气温从20度下降到12摄氏度左右,到了石炭纪末期,越发凉爽干燥的气候已经不再适合热带雨林的生长,森林也由此一片片地消失,只剩下彼此隔离、大树稀少的小片丛林,最终沦为生态孤岛,这一系列的变化,而今被人们称为“石炭记雨林崩溃事件”,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感谢观看本期视频,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