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笔者走近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探访他们走上非遗传承道路的故事,以期更多人成为中国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发扬者。
储金霞:矢志不渝“铁娘子”
储金霞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的传承人。屹立在人民大会堂贵宾接待厅门外的《迎客松》,即为芜湖铁画的代表作,也是储金霞与父亲——新中国铁画事业创始人储炎庆共同的作品。
作为铁画大师的女儿,储金霞自幼受父亲熏陶,长大后自然而然地接过了锻造铁画的锤子和钳子,迄今已有60余年。时光荏苒,她从一位小家碧玉的少女长成了矢志不渝的“铁娘子”,芜湖铁画也在两代人的传承下,改进技艺、丰富手法、发扬光大。
储炎庆及其弟子作品《迎客松》(局部)
芜湖铁画始于清代康熙年间,由于战乱一度濒临失传。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无数传统艺术重焕生机,芜湖铁画也浴火重生。
铁画技艺恢复初期,只能通过简单的火烧打铁方式,上演“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景象。铁在火炉烧红后,打铁师傅趁热造型,有时火烧的很旺,一锤落下,火花四溅,烫到身上、脚上甚至是脸上,又无法扔下工具,只闻得一阵烧糊皮肤的味道。两万余根铁松针铸成巍峨苍劲的《迎客松》,就由这样原始的方法一根根敲击定型,锻造而成。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打铁技术得到革新,通过电流导热,快则几秒钟,慢则一分钟,铁就被烧红,达到可以造型的标准。在制造手法方面,储金霞创新使用淬火、叠锻的技艺,以满足各种作品形态的需求。
现在,77岁的储金霞仍奋战在铁画创作一线。通过两代人的努力,芜湖铁画从仅有储炎庆一人掌握的技艺发展成由余人组成的铁画团队。她说:“‘铁画’两个字是我的精神支柱,再辛苦我也要守住这个行业。我现在什么保养都不需要,惟有铁画艺术养颜。”
甘而可:沉心漆器,重现失传技艺
“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髹饰录·填嵌第七·犀皮》
甘而可是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他14岁开始学木工,扎实的木工雕磨基本功为往后的漆器制作打下基础。做木工10年后,他调往漆器工艺厂,从事雕刻和漆器工作。一开始,他认为漆器工艺又脏又累,也“搞不出大名堂”。直到他偶然间得到一本书——《〈髹饰录〉解说》。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明朝漆器制造大师黄成的漆工技法和手工造物思想,让甘而可发现漆器原来是如此深不可测的一种工艺!前人能把漆器做得出神入化,还写书记录下来,而他作为晚辈,制作水平与书上记录的内容却有很大差距,甚至发觉有些技艺已经失传。他顿感痛心,开始慢慢钻研书上记录的漆器技艺。彼时,他已经开了一家自己的小商铺,经济方面无须多虑,心境也发生了变化——他感到总该为社会做些什么。于是,他毅然地关掉让他致富的店铺,专心研究漆器。
甘而可作品《金红斑犀皮漆天地盖盒》,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有人说他傻,说他得不偿失,对于他还没有成功的坚守,更无赞美和鼓励。但甘而可不计成本、不计工时,坚持制作与打磨最精品的漆器。他对每一件作品都抱着尽心尽力的态度,都当作一次新挑战,往往一件作品的工时达到一年以上,“想看看究竟能完成到什么程度”。他追求艺术层面毫无瑕疵,精神层面让人产生美的联想,审美层面经得起时间考验。
一次次向完美的冲击中,他成功还原了失传已久的犀皮漆制作工艺,成品正如《髹饰录》所描写的那样,有松鳞诸斑,更光滑如镜——客户打开盒子后,惊奇得以为里面装了一盆水。他的作品被收藏至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场馆。
甘而可呼吁,应让中小学生尽早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在他们心中埋下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种子。他愿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为社会增添精神财富。
杜平:恪守匠心,搭建非遗传承桥梁
以铜为纸,以刀为笔,杜平千錾万刻,在铜器上镌刻出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画作。在家族的传授下,他继承并发扬了近乎消匿的刻铜技艺,不仅完成师徒传承,更搭起了非遗与社会、与世界的桥梁。
年,为拯救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文化部确定刻铜技艺为重点振兴项目,杜平与他的技艺也得到了国家的全力扶植。在其位,谋其政,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的动力。为了直观展现作品,让刻铜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积极投身到“非遗进校园”活动中,无偿把技艺传授给学生,北大、浙大、武大等高等院校的艺术课堂上都有他活跃的身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杜氏刻铜作品《袁隆平》
投身刻铜数十年,这门技艺已经融进了他的生命中,他也在传统刻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让作品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艺术效果更有张力。疫情期间,他废寝忘食,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钟南山院士》《抗疫女将军陈薇》《李兰娟院士》等刻铜肖像,记录时代人物,赋予作品更多意义。
为了让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杜平带着他的技艺走出国门。在美国马里兰州文化活动上,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刻铜人的高超技巧,在铜板上雕刻出虚实、阴阳等效果,展现中国文化魅力。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的责任是恪守匠心、传承文化。”杜平说,一人一锤一钢刀,虽然平淡简单,但他不忘初心,时刻以增强文化自信和凝聚力为己任,把非遗推向更大的舞台。
(本刊实习生赵丽岳《人民周刊》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