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贵将军年授衔标准照。资料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9日电(记者曾繁华)黑龙江省抗联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王晓兵说起话来语气轻缓、儒雅温和,不太符合一般意义上“东北人”的刻板印象,更不像他父亲叱咤疆场的铁汉风格。
他父亲是王明贵将军,白山黑水间打鬼子参加革命,东北抗联名将,历任嫩江军区司令东北野战军骑兵师师长、独8师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省政协副主席。从黑吉辽到广西,老爷子打鬼子、打反动派、打土匪,一路铁马金戈、南征北战——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荣获苏联红旗勋章、俄罗斯朱可夫勋章、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和60周年荣誉勋章。
王晓兵矍铄舒朗,谈起父亲和东北抗联,他能滔滔不绝说上几个小时。
热血丹心
抗战胜利后,彭真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共产党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一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二是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三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保证的后勤给养,复杂的民情形势……在东北抗战,已是先临“绝地”,若只为个人“求生”,倒也不是没有机会。但若选择留下斗争,来自寒冬与敌人的多重风险,是今人难以想象的。饶是如此,黑土地上的英雄儿女依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决抗战,打击侵略者。
年初,杨靖宇将军殉国。抗联斗争进入了艰难的一年。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三支队队长王明贵偏要迎难而上。他把目光定格在伪满“模范县”克山县城。如果攻下这一重镇,就等于在气势上把伪满洲国“捅个大窟窿”,全东北和全国人民会看到日伪的“讨伐”“围剿”只是外强中干,抗联倒下一个杨靖宇,还有千千万万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那么问题来了,克山县驻守着日伪军队合计千人,而王明贵手下就一百多人,“只能智取,不可强攻”。为了啃掉这块硬骨头,王明贵提前几个月袭击克山周边城镇、车站,入秋后再佯装撤回朝阳山根据地。恼羞成怒的日伪果然集结大军,进山“讨伐”。
调虎离山,目标达成。
此时王明贵获悉,克山城防部队只剩日军数十人、伪军百余名,顿感战机已到,遂定于9月25日进攻克山县城。进军途中,巧遇三路军九支队,兵合一处后,二百多人的部队一路潜行。假扮成伪军,就这么大模大样进了城。按作战部署,九支队攻占了伪军团部;三支队一部攻占了县城中心炮台,一部阻击驻屯在城外的日军守备队,一部攻占了监狱,解救了多位被关押的抗日志士,还有一部攻占了县政府,烧毁了敌伪档案,缴获了部分军用物资。取得战果后,抗联部队迅速撤离克山城。
次日,日伪军数千人对三、九支队围追堵截,并有飞机跟踪轰炸。抗联部队经过3天连续战斗,成功摆脱敌人的围剿。据统计,此役日伪死伤20多人,伪军被俘虏50余人;我部牺牲5人,轻伤3人,缴获迫击炮4门、步枪百余支、子弹数万发,还吸纳了百余人参军。
王晓兵谈到一个细节——部队撤回后方根据地的路上,路过一个屯子休整后,为避免牵连群众,允许群众在队伍离开后向敌人报告,但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没有暴露抗联队伍的真实动向。
铁骨柔情
自年正式参加东北抗联到抗战结束,再到解放战争,王明贵在军中打了13年“光棍儿”。直到年他37岁时才结婚。
其实,这样一位剑眉虎目、威风凛凛的虎将,身边从不缺少仰慕他的女同志,但每每有人示好时,王明贵都婉拒了。后来子女曾问及此事,老将军没多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大道理,只是反问:“当年抗日救国,没准儿哪一天就死在战场上了,到时候人家姑娘咋办?”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年,王明贵将军逝世火化后,骨灰里还残留着未烧化的弹片——年打鬼子时,他被日军炮弹炸伤了头部,好多弹片嵌在头骨里几十年。
还有一次战斗中,一粒子弹头卡在了王明贵的小腿骨缝间。没有手术器械,没有专业医务人员,战友们看着鲜血汩汩的伤口不敢下手。王明贵借来一把剃头刀和一把钳子,把腿绑在长条凳上,让大家按住,自己硬生生用剃头刀把皮肉豁开,一个战士用钳子把子弹头薅了出来。简单包扎后,王明贵照样骑马作战。
肝胆相照
“父亲从来不计较得失,一直教育我们要多想着为党、为人民做实事。”王晓兵说着,给中国青年网记者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解放战争中,因为王明贵骑术精湛,长于奔袭,上级任命王明贵为东北野战军骑兵师师长,并委任其着手组筹建骑兵军建制——事情明摆着,组建起来后,王明贵八成会成为中国唯一一支骑兵军的军长。但经过考察实践,王明贵不仅否定了组建骑兵军的设想,甚至拆了自己的台——他建议,取消骑兵师建制:“辽宁和吉林两省,缺少大草原,不适合骑兵作战——特别是一万多人加上近万匹军马,给养困难。因此建议:每个步兵师保留一个骑兵团的建制足够用了。”上级一番讨论后,接纳了王明贵的建议,不仅放弃了“骑兵军”的构想,而且骑兵师的建制也撤销了。
“我家里兄弟那时还小,听父亲说起此事时脱口而出,说‘你真傻’,不仅军长没当上,连师长的位置也自己给整没了!”王晓兵淡淡一笑,“但我父亲不在乎那些,严肃地教育我们:为了战争的胜利,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纠结于个人得失。”
面对日本鬼子一点儿亏都不肯吃的东北汉子王明贵,自觉地以服从党的革命事业为原则,时刻将党和人民的利益记挂在心。
惆肠百结
王晓兵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淘金工人出身的父亲晚年说过一段话,没什么文饰,但闻者无不动容,大意是:
许多抗联的战友牺牲时只有20几岁,连媳妇都没娶,也没有后代香火,甚至家里亲戚都不知道他们后来的下落。一想起他们,王明贵就难过得不行。他说,自己是替牺牲的战友活着,要替兄弟们看看,他们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新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打从抗战胜利后,活着的抗联老战士就开始全力寻找抗联烈士家属,为的是将抗联烈士的斗争历史、牺牲情况尽可能告知烈士亲人。父亲去世后,王晓兵子承父业,继续寻找抗联烈士的后人。
“从我父亲那时起,做这件事,就有很大的难度。”王晓兵轻叹一声,“由于抗联部队缺少历史档案资料,许多烈士的名字也是别名。有的烈士留下的家庭住址是70年前的旧名字,现在已无人知晓了!要找到烈士的亲属和后人,简直像考古一样艰难!”
王晓兵今年70岁,依然在坚持更新自己的博客。他从历史档案中发掘出东北抗联牺牲、失踪和下落不明人员的线索和资料,在网上公布。希望烈士的亲属、后人、朋友以及知情者能够提供有关信息,以便对这些抗联人员的身世和经历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为这些先辈申请烈士证明。
“博客”对于王晓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群,相当于汹涌网络信息浪潮中一块人烟稀少的自留地。王晓兵的博客不曾“火”过,想来以后也不会“火”。因为全无“噱头”。点击“关于我”的选项,个人信息、简介等等全是空白。他似乎并没有心情炫耀“将军之子”的光环。博客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有关东北抗联的研究;二是寻找烈士家属的进展情况。
王晓兵博客文章目录局部截图。
博客上最新的内容,是今年5月18日下午的一篇博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和队列条令中关于“军礼”内容节选》。
博客上最近的好消息,是5月12日的《抗联三支队徐保合(许宝河)烈士的亲属找到了》。
他在博客上自明心迹时语气铿锵:“只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烈士的事业尽一份心,付出一份努力,履行一份责任,能找到一个算一个,能落实一个算一个,就算完成对前辈的承诺和肩负的使命!”
现实中,跟中国青年网记者谈起此事时,他执着中常透着一丝无奈。当得知记者家就在黑龙江省某市时,他用商量的语气,客气地询问:
“抗联有位小战士叫宋喜林,是小说《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的原型。档案里说宋喜林的家就在你们市。如果您有亲戚朋友知道的话,能帮我找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