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意大利壁蜥正在柱子上晒太阳,忽然间,飞来一只喜鹊。壁蜥为了活命,在喜鹊咬住它之前,自断了一截两厘米长的尾巴。这截断尾立刻摇晃起来,看起来十分可怕,断尾在地上有力地抽搐着,爬来爬去,立刻吸引了喜鹊的注意。
喜鹊毫不犹豫地向蜥蜴的断尾冲过去,而蜥蜴则趁机赶忙逃跑。可倒霉的蜥蜴在仓皇逃窜的过程中,竟然从柱子上掉了下来,就掉在距离断尾处不到30厘米的一个裂缝里,四脚朝天地卡在那里。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喜鹊竟然完全没有注意到蜥蜴,它满足地吃完蜥蜴的断尾后就飞走了,就像是喜鹊把蜥蜴当成了下蛋的母鸡,只吃蜥蜴的断尾而不吃蜥蜴本身,那么过不了多久它就可以再次享用蜥蜴重新长出来的尾巴了。
当然了,这些都是本人的臆想,不过我们可以来聊一聊蜥蜴断尾求生的过程。蜥蜴的最后六节尾椎骨与邻骨之间有一个关节,关节周围有一圈括约肌。如果蜥蜴用力收缩尾部肌肉,那么后半截尾巴就会脱落,简单说来就是肌肉拉得太紧致其断裂了。
面对想要掠食它们的天敌时,蜥蜴当然不甘心任其捕获,它们会忍着疼痛交出一小段尾巴。有些蜥蜴的断尾还能快速爬行,有时候不仅蜥蜴本身能逃生,它断掉的尾巴也能成功躲避天敌。
而之后发生的事情令人震惊,蜥蜴在天敌走远后,竟然会返回寻找自己的断尾,然后将断尾吃掉,蜥蜴竟然会吃掉自己的肢体!不过从营养短缺的角度来看,蜥蜴的行为似乎也很好理解。
断尾后,所有的蜥蜴都会慢慢长出新的尾巴,不过再生的尾巴中没有一节节的尾椎骨,而是只有一根软骨。此后,这一条再生尾便无法再次像原先那样断尾了。
蜥蜴的年龄越小,再生尾生长得也就越长、越完整,在一些老蜥蜴的身上,有时候能清楚地看到断尾处的伤口和比例不均的小尾巴。如果软骨部分之后又被抛弃了,那么蜥蜴甚至可能长出两根小尾巴来。
在断尾时,蜥蜴会截取尽可能小的一段,一般只把六节尾椎骨中的一节当成诱饵抛出去,这样它们就有六次机会靠断尾来争取逃生时间。而且,蜥蜴也不会轻易舍弃自己的尾巴。
如果是一个人靠近蜥蜴,它们并不会断尾求生,因为人类靠近并不会触发它们的逃生机制。只有当这个人伸手去抓蜥蜴时,它们感受到了危险的紧迫性,才会主动舍弃尾巴逃生。
另外,如果蜥蜴面对的是一些贪得无厌的家伙,光靠舍弃一小节尾巴并不能吸引对方的注意时,蜥蜴很可能会舍弃更多的尾骨,甚至把自己的六节尾骨一下子全都断掉。
在有大量蜥蜴生活的地区,时常发生这样一种情况:喜鹊和其他捕食蜥蜴的鸟类已经习惯了每次只能吃到一节断尾,它们每次遇到蜥蜴时,都会满足于蜥蜴送上的断尾,而对蜥蜴本身却熟视无睹。
相比蜥蜴的断尾求生,一些螃蟹会舍弃自己的大钳子来逃生,不过这个大钳子不是用来吸引猎手捕食的,而是用来攻击对方的。一些体型较大的螃蟹被水獭攻击时,会将钳子高高举起,然后瞬间夹住水獭脖子或者其他部位的皮肤上。
随后,咔嚓一响,蟹身与蟹钳分离,螃蟹逃跑了,而它的武器则仍在对手身上夹了将近10分钟。螃蟹的行为真是让人稀罕,它竟然能一面进攻,一面逃跑!它用钳子换取了生命,而蟹钳很快又会重新长出来。
如果说蜥蜴和螃蟹的断肢行为还比较常见,那么哺乳动物的类似行为就令人惊讶了!拥有蓬松多毛长尾巴的园睡鼠,在面对貂鼠捕猎时,竟然能利用类似“断尾”的行为来为自己争取逃生时间。
貂鼠的行动速度比圆睡鼠更快,因此园睡鼠很难从貂鼠的追捕中逃脱,而园睡鼠的策略是:它会在貂鼠面前摆动它那13厘米长、蓬松的大尾巴,貂鼠向前一扑,抓到的却只有尾毛。
因为在尾巴被抓后的一瞬间里,园睡鼠就会撕裂预先设计好的那块皮毛,貂鼠可以轻易将这块皮毛撕扯下来,当貂鼠满足于那一小块带毛的老鼠皮时,园睡鼠就可以趁机全速逃跑。
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自切行为的计谋,只不过蜥蜴舍弃的不只是皮肤,而是尾部带骨的部分。园睡鼠在舍弃皮毛时,也会丢失几节尾椎骨,但会留下大部分没有皮毛覆盖的尾椎骨。园睡鼠没有皮毛覆盖的尾椎骨很快就会结痂,过了一段时间伤口处就会长出一撮长毛。
园睡鼠还有一个古怪的行为,由于它们只在夜间觅食,园睡鼠妈妈很难保证自己的孩子不会走丢,所以一家子就会排成长队。它们排列纵队的方式特别有趣,它们不是咬住前者的尾巴,而是用前肢抓住前一只园睡鼠的背部,一家子相亲相爱地叠在一起,穿行于黑夜当中。
无论是蜥蜴、螃蟹还是园睡鼠,它们都拥有自己的保命绝招,相比舍弃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保命才是最重要的。
你还知道哪些“断尾求生”的动物,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分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