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钳子 >> 钳子前景 >>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苗族乐器渊源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多年的历史。芦笙的全部制作工序,只能是靠手工完成,并且具有很多特殊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芦笙种类和制作方法,黔东南苗族芦笙的传统形制是六管排卡芦笙。当地人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木,和采购来的响铜来制作芦笙。传统苗族芦笙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竹质、木质、铜质三类。竹用以制作吹口、笙管和共鸣筒;木用以制作送气管和气斗;铜用以制作簧片。竹质材料的择取。一般制作吹口的竹子要细且直,制作共鸣筒的竹子要选用老的江竹,要粗一点;制作笙管的竹子一般要选用老的苦竹,且竹节之间的距离要均匀,同时外形还要既圆又直,底端小上端大,竹子的空隙要大。此外,竹子的采取时间也有要求,一般要在立秋至来年立春期间去采竹,这个季节的竹子已长熟,制成的芦笙不易生虫,竹管不会吸声,才能够发出刚、脆、亮的声音。木质材料的择取。制作送气管和气斗可选用椿芽木、杉木、松木等木质材料,一般以杉木为主。在选用时,要选择木料纹理清晰、无疤节、光滑的杉木,这样便于挖空,形制也具有美感。铜质材料的择取。制作簧片的铜质材料有很多,如响铜、黄铜、白铜、红铜、青铜等,一般以响铜为主,关于此,田雯在《黔书》中就有过具体介绍。响铜制作的簧片质地柔软,便于制作加工调整,且发出的声效较为清亮,同时,还便于收集,一般来自于废旧的锣,而由黄铜、白铜、红铜、青铜制作的簧片都不及此。芦笙由簧片、笙斗、笙管、共鸣四部分组成。在笙斗中,取直径约为5~10厘米,长约为46~56厘米的杉木为材。首先将杉木削皮,并将其挖空中心;然后将整块杉木削制成笙斗所需的纺槌形,细端为斗嘴,粗短为斗脚;最后在笙斗下端的适当位置,从斗嘴往斗脚方向,以斜度为75~90角分别挖凿对通的6个眼子,眼子的直径比笙管的直径略大,使笙管既能顺畅插入笙斗中,又不至于有过大的缝隙。簧片多用黄铜或响铜制成,现在多以响铜为主(响铜的音色比黄铜更加脆亮)。按芦笙各笙管的需要,将响铜片切割成厚薄、长款不等的长方形,然后在铜片上划出簧舌的轮廓线,并凿透,用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到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达到缝小不跑气过多的目的,然后从火中迅速取出,浸入凉水中,使铜的硬度和弹性重新定型。这种经过“火炙”的簧片,吹奏时更加省力。每根笙管音高完全取决于簧舌的厚薄。芦笙制作的工序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小块簧铜片的制作。衡量一个芦笙匠人技术是否合格,主要体现在这块簧片身上。具备高水平芦笙制作技艺的老师傅,通常能够用耳朵直接分辨出簧铜片发出的音质是否纯正。笙管的制作主要有三步,(1)准备竹管。先将竹子洗净晾干,把竹子用烧热的方式将其完全变直,然后把各个竹节都凿通,最后将竹子底部堵严,也可以直接不凿通最下端一个竹节。(2)安装簧片。在竹管下端适当位置割开一长方型的口径,把制成的簧舌片安放在方形口径处,将簧片的边缘与方形口径之间密封严实。簧片安装好之后,需要通过吹吸方形口径处的簧片,根据音高需求锉磨簧舌,直至调试到合适的音高为止。(3)凿按音孔。在每根笙管安装簧片的竹口上方适当位置凿通一个音孔,直径约为1厘米,即按音孔。共鸣管。共鸣管的制作,是取两端通透的一节毛竹,其直径可以是笙管直径的几倍或十几倍。组装工序共有四步(1)安装笙嘴。将笙嘴装进笙斗的前端,用桐油和石灰密封,再用麻绳将其固定;(2)安装笙管。把已安装好的簧片、凿好按音孔的六根笙管,从笙斗底部向上分别插入相应的六个眼子中,最后用桐油和生石灰将笙管与笙斗之间的空隙完全密封、将笙管固定在笙斗上;(3)安装共鸣管。将共鸣管用绳子或乳胶将其固定在笙管的上端或者下端。(4)试吹。能吹出完整的六音,并能顺畅完整的吹奏出芦笙曲,芦笙就制做完成了。传统苗族芦笙制作不仅程序非常繁杂,而且需要的工具也较多,每种工具都有不同的用处,而且多是利用传统农耕社会的生产工具,充分体现了苗家人的聪慧。雷山苗族芦笙制作所需要的工具包括钻子、尖刀、刨子、锤子、锉子、凿子、弯刀、锯子、桐油、通条、斧子、乳胶等等。如此简单的社会生产工具贯穿芦笙制作的始终,在芦笙制作师傅的手中制作出了一把把精致完美的苗族芦笙,为苗族文化延续创造了物质性载体。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将他们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现在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年5月20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贵州省雷山县的莫厌学和云南省大关县的王杰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