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7日上午8点,医院1号住院部2楼示教室,“医院人工关节培训基地第十二期膝关节单髁置换精品学习班”正式开班。
“今天,有14医院的骨科主任及骨科业务骨干,专程来到医院学习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感谢大家的信任!”医院院长崔应麟的话音刚落,现场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说到人工关节培训基地,不得不先提河南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是全国率先恢复“中医骨伤”专业招生的大学,如今,“中医骨伤学科”上升为“中医骨伤学院”,后期教学完全以医院为依托,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医院的临床学习、实习、规培、科研无缝衔接。
正因如此,医院又多了一个名字:河南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
骨伤学院的执行院长是郑福增,抗疫英雄,骨伤科名家,医院副院长;骨伤学院的副院长是王上增,同时也是享誉国内的关节外科专家。
河南中医药大学将骨伤学院设立医院(河南中医院),也从侧面说明:位于“东风路6号”的医院,骨科力量很强。
不说别的,9个骨科病区的病床加一起就有多张。娄多峰、黎君若、王宏坤、王衍全、杨豪、邓素玲、郑福增、王上增、黄俊卿、孟庆良、史栋梁、王勤俭、宋永达等“骨科圣手”,更是全国闻名。
年,医院被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复为“河南省中医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培训基地”、“河南省中医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培训基地”、“河南省中医关节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
基层医生若想学习以上技术,获得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必须来此接受理论+操作学习,并通过考试。
“我们每年都要培训多个基层大夫,其中一次培训班,同时有6医院的骨科主任前来学习,医院也被同行戏称为骨伤界的‘黄埔军校’。”王上增副院长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医院骨关节科副主任郑永智先带着学员们到病房查房,一是实地查看患者的恢复情况,二是通过查房示教,现场解答大家的疑问。
76岁的王奶奶刚在7天前做了“右侧膝关节置换手术”,主刀大夫,正是王上增。
王奶奶说,她一开始可害怕做手术,但膝盖疼得实在受不了,迫不得已,就先做了右膝。
“没想到这儿的技术这么高,做完手术第二天,我都能伸腿、打弯了。等恢复好了,我准备再给左膝盖做做手术。”王奶奶激动地说。
医院关节科病房,住着很多保守治疗的患者。
王上增语重心长地说:“手术是病情很重、迫不得已的选择,能不手术,就尽量不手术。”
在他的倡导下,医院的“保膝”、“保髋”、“保腰椎”、“保颈椎”等保守治疗开展得如火如荼。
无论是“简便廉验”的手法整复骨折、理筋解决软组织挫伤,还是威震四海的少林功法传承,亦或是各种骨伤类验方制剂、膏药,都是中医治疗骨病的拿手好戏,不但让患者少受罪、少花钱,还能治好病。
最令学员赞叹的是:医院关节科为所有置换关节的患者建立数据库,并定期电话回访。
“患者出院后,主管大夫会定期打电话回访,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需要来面诊但又实在来不了,在当地拍个片子,我们根据结果远程解决。”
要想把手术做好,除了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还得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为了让基层的骨科主任学有所得,河南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副院长王上增、医院关节科副主任郑永智、医院关节科主治医师贺自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数个临床病例,和大家现场讨论。
“我们做过年龄最大的关节炎手术患者98岁,术后恢复得特别好。所以,只要选对合适的手术方式,年龄不是问题。”郑永智说。
到了手术示教环节,王上增院长先带一半学员上台做第一台手术,剩下的学员则留在会议室,通过网络视频直播,远程观摩手术全程;第二台手术,两拨学员互换角色,确保每一个人都有跟“名师”上手术台的机会。
“这个钳子不用撑太大,你看,这样视野就很清楚……”手术中,王上增副院长时不时纠正。
“咋选假体型号、咋画定位线,王院长分析的这些小技巧特别实用!”留在会议室远程观摩手术的学员低声讨论说。
两台手术顺利完成后,学员依次拿着1:1还原的“人工骨头”,根据关节弯曲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手术工具,一会儿拿着钻头钻,一会儿拿着摆锯摆,现场模拟手术全程。
这一台台不出血的模拟手术结束后,专家们在手术及授课时反复提到的要点,已牢记每个学员的心头。
培训结束后,所有学员都顺利通过考核,并拿到了结业证书。
“能跟着咱河南的骨科大神,学到这么多很实用的操作技术,实在难得!回头要让我的同事们都来跟王院长学学!”医院副主任医师马卫杰感叹道。
“我们之所以每年都坚持开设‘人工关节及关节镜培训班’,就是要把我们的技术、理念和经验分享给更多基层骨科同行,让更多老百姓受益!”王上增说。
(文:高若水;图:王汀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