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意大利奢侈时装品牌杜嘉班纳(简称DG)辱华事件愈演愈烈,圈内明星纷纷为祖国站台发声声讨,国内电商平台也纷纷将杜嘉班纳的商品强制下架,甚至连同处东亚文化圈的日韩网友都加入了对杜嘉班纳的抵制活动中,DG本欲在11月21日举办的上海时装秀也因此灰溜溜的取消掉,只留下一片狼藉的后台与创始人一句不走心的道歉,共青团中央也对此高冷的留下一句社评:自取其辱,可谓一针见血。
辱华事件的起因源于11月17日,杜嘉班纳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出了三条标题为《起筷吃饭》的短视频。在其中的一条视频中,一名中国面孔的女子坐在餐馆内,在使用筷子吃意大利餐。视频开头,旁白先将品牌“DolceGabbana”用稍显蹩脚的英文发音读出,随后解说道“我们要向大家展示,如何用这种小棍子,来吃我们伟大的传统玛格丽特披萨饼。”于是该女子将两根筷子竖起插入披萨中,但旁白马上纠正道:“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像钳子一样夹住一块披萨饼”。视频最后,模特终于吃到披萨并如释重负的鼓掌。
让人恼火的是,本已涉嫌嘲讽中国文化的宣传片,在被网友提出质疑后,该品牌设计师反而气急败坏的在Instagram上辱骂中国是“屎之国”,此举动无疑是为之前的风波火上浇油,为自己埋下了如今凉凉的伏笔。
为什么一则与筷子有关的最平常的吃食视频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波?
那是因为,筷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个用来吃饭的工具,它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它所承载的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来国人彼此联结的精神纽带。
所以这就理解了,为什么连日韩民众都纷纷感到侮辱而同样发起抵制并声援中国,同为“筷子文化圈”的他们也对DG视频的侮辱行为感到难以忍受。
由筷子引起的辱华事件,并不是某些西方媒体所评论的中国人有多么玻璃心,而是以使用刀叉为主的西方人根本不理解筷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分量,可以说杜嘉班纳嘲弄的不是一双筷子,而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自豪感,这种行为当然是我们每一个热血的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
做了这么多捍卫筷子荣誉的事情,但有一个细节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就是这次导火索的“主角”,我们反复提及的“筷子”,它为什么被叫做筷子呢?
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了
首先我们要提及一个朝代:明朝,明朝是筷子叫法与形制的分水岭,在明朝以前筷子并不被人们称作筷子也不完全是大家现在所使用的这个样子。
首先,在先秦时代人们称筷子为“梜”(jia,二声),汉代时称“箸”。《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汉《急救篇》中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注疏》也记载:“梜,犹箸也”。筷子最早的考古发现是河南安阳侯家庄号殷商墓曾出土的铜箸,年代推测应早于商纣王时期,因此可以确定在商代晚期之前,筷子就已经诞生了。虽然筷子的诞生时间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毫无疑问在明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筷子一直是被称作“箸”的。直至今日,东南沿海(台州、温州、厦门、漳州、泉州、福州、潮州)一带还保存了“箸”的说法,譬如潮州话就使用“箸”这个称法,稍北的同属广东省的梅州客家话则“筷”、“箸”并用。
到了明代,此叫法发生了改变,陆容在《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讲究避讳,一直是吴地(今苏南浙北地区)的文化传统之一,江南水乡船家忌讳“箸”的读音,箸通“住”或“蛀”,渔民忌讳船停住和船被虫蛀,停住不前,虫蛀则翻,因此反其道而行之,称“箸”为快儿,以寄托对舟船畅通无阻、乘风破浪的美好愿望。
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在对“箸”到“筷子”这一称谓的转变上,陆容和李豫亨两人在不同的书中却保持了一致的记载。
此时虽然“筷子”这一叫法得到了民间的认可并成为江南百姓的通语,但并未得到正统的确认,筷子与箸叫法上的区别,仍停留雅俗用语的区分上,称“箸”为雅,称“筷”为俗。明末才子冯梦龙曾编纂吴语民歌集《山歌》,书中《咏物四句·箸》就写到:“姐儿生来身小骨头轻,吃郎君捻住像个快儿能。”对于筷子,这里题目和正文分别采用了具有“雅”与“俗”不同的叫法。
明朝对筷子的改变,不仅停留在新名字的发明上,还有形制上的改良。我们现在使用的筷子大多是上柄为四方形,下头为圆柱形的筷子,这个特征就是自明朝开始确立下来的。
明代以前无论是银箸、铜箸、竹箸、木箸还是牙箸,大多为圆柱体,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极少,可是明代开始筷子却以首方足圆为特征,即将圆形箸改为方形箸。所谓“首方”,就是上部为方形,“足圆”,就是下部为圆形。这一变化虽然看起来与之前变化不大,但却在使用体验感上得到了很大的改良。
好处主要有三点:
1、稳当:圆的易滚,方的安稳,大家应该都有过吃饭时:哎我再去拿一双筷子的经历,不知道明代以前的人怎么隔了这么久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2、好拿:方形筷子放在手中使用很适应手的发力,拿的稳,握得住,不易打滑,呲溜呲溜的吃起面条来更加得心应手。
3、美观:筷子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自然也少不了文人雅士的亲睐,雕琢华美,装饰荣贵的筷子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方形的筷柄面则更加适合能工巧匠的发挥。
但是,为什么传承多年的筷子形制在明朝时发生突变,或者说从名字到形状的改观这些事都集中发生在明朝?
这背后的原因大概与明朝的风气有关,纵观大明年历史,明朝可以说是封建王朝最后的骨气时代,刚正忠直的士人风骨可能使人们连对待筷子都追求四方正直棱角毕露,因此才有了首方足圆版筷子的诞生…….好了,我编不下去了
,明朝风气刚正是事实,但这与方形筷子的诞生其实没有一点关系。
关于这背后的真正原因,我们就期待史学界与考古学界的进一步的考证吧。
如果你是一个明朝文化爱好者,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