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有位八旬老人成为痴迷制作风筝的老顽

本报通讯员白永志陈秉恒本报记者崔春梅摄影报道

每天,家住河间市瀛洲镇十街村的陈振先都会看看外面的天——只要天气好,他就会骑着三轮车,带着心爱的手工风筝去瀛海广场上放风筝。

迎着风,手里扯着线,看着风筝徐徐升到空中,陈振先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尽管已经是85岁的高龄,但他依然爱玩风筝,是个名副其实的“老顽童”。

85岁不服老,公园里的“老顽童”

风和日丽的日子,陈振先会准时出现在放风筝的人群中。陈振先退休前是教师,熟悉他的人都叫他“陈老师”。一提起那位喜欢在瀛海广场上放风筝的老人,大家都知道说的是他。

陈振先从小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那时候,裱糊匠会提前做好风筝,再摆摊去卖。陈振先没事儿的时候,经常跑去风筝摊上看那些花花绿绿的各式风筝。

上班后,陈振先偶尔做几次风筝。年,陈振先退休了,他天天琢磨着做风筝。沙燕、八卦、金鱼、蜈蚣……他做的传统风筝精致、漂亮,很多人都喜欢。

那时候,卖风筝的人没有现在多,卖的风筝也大多是适合孩子玩的简单风筝。陈振先放的各式风筝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时间长了,很多人都认识了陈振先,开始有人找到他家里去买风筝。

每年春节到清明这段时间,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陈振先便把他这一年来糊好的风筝挂在三轮车上,拿到公园里去放。

挂历纸广告布饮料瓶,都是做风筝的好材料

钳子、锥子、剪刀……在陈振先家,有不少做风筝的工具,有些工具已经用了20多年。牛皮纸、挂历上的塑料纸、饮料瓶……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都成了陈振先做风筝的材料。

做风筝的时候,陈振先会用稍大的刀子把竹子劈成细竹篾,再用一把小水果刀削竹篾。这把水果刀已经用了很多年,刀片都快磨没了,但陈振先用着顺手,一直舍不得换。

有时候,做风筝的竹子需要在水里浸泡之后,用火烤一下,再弯出需要的形状。陈振先把洗涤液的瓶子去掉上半部分,再在剩下的半个瓶子里灌上蜡烛油,把它做成烤竹子的大蜡烛。

做蜈蚣风筝需要用鸡毛。家里的鸡毛不够用,陈振先就跑去扒鸡店要点回来。早些年,有一种挂历是用薄薄的塑料纸做成的。这种塑料纸特别轻,是制作风筝的好材料。陈振先就比着塑料纸上的花色进行剪裁,做出来的沙燕风筝十分好看。

沙燕风筝属于硬翅风筝,结构相对简单。陈振先先用细竹篾做成主骨架,再用两根竹篾弯曲后绑在一起,做成风筝的“膀兜”,一只可爱的沙燕风筝就做成了。用牛皮纸、毛头纸等做成的风筝需要上色,陈振先会认真地给风筝画上眉眼和寓意吉祥的图案。

陈振先还擅长做蝴蝶、金鱼、老鹰之类的软翅风筝。拿老鹰风筝来说,需要先用竹篾做出老鹰的头部和身体,再在左右两边各做一根翅骨,糊上尼龙布后,再画上羽毛,装上眼睛和用铁丝、海绵条做的爪子。这样的风筝做起来比较麻烦。

爱琢磨爱动手,手工做出传统风筝

陈振先喜欢动脑子,在做风筝时用了不少心思。有些风筝不好携带,他就琢磨出一些小机关和卡子,把风筝做成折叠的。

觉得普通风筝放起来不灵动,陈振先就把小饮料瓶去掉两头,把顶部和底部蒙上一半,用细棍穿起来安在“蝴蝶”“蜈蚣”的头部。这样,它们的眼睛变成了能活动的,放起来滴溜溜直转。陈振先还想办法在风筝上加一些能随风震动的小物件,把风筝做成“带响儿的”,或者在风筝上挂上漂亮的小红灯笼……总之,他是怎么有趣怎么做,做出的风筝叫人爱不释手。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振先没有精力做复杂的大风筝了,现在专门做俗称“送饭的”,学名叫“风筝碰”的风筝。

这种风筝一般做成小蝴蝶的形状。它自己不会飞,需要借助别的风筝才能飞上天。放风筝的人先把大风筝放到空中,等大风筝飞稳之后,放风筝的人就将设好机关的“送饭”小蝴蝶风筝挂在线上。“小蝴蝶”的翅膀是张开的,会顺着风力沿线飞到最顶端。它一碰到大风筝,就会触动机关,翅膀自动合拢,再顺着风筝线一路滑下来。这就是小蝴蝶给大风筝“送饭”回来了。

别看这种风筝不大,做起来特别复杂。制作这种“送饭的”小风筝时,需要用一种小滑轮。刚开始的时候,陈振先去集上让卖擀面杖的人做这种小滑轮。卖擀面杖的老人年纪大了,很少在集上露面。陈振先就用缝纫机上的梭子做成小滑轮。后来,他看中了重孙女喝的口服液的瓶盖,就用吸管把两个口服液瓶盖粘在一起,做成小滑轮。

由于痴迷做风筝,陈振先的手变得非常粗糙,但他总是乐在其中。虽然年过八旬,但他依然精神矍铄,在翩跹起舞的风筝中获得无限快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6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