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补鼎毛单炉
鼎是烧柴火用的煮饭的锅。现在叫锅,早期叫鼎。
“毛”是方言“没有”。
“单”是错别字,不是“单独”的“单”,是用肩膀挑的“担”(dān),提手旁加“元旦”的“旦”。
所以,“补鼎毛单炉”的正确写法是“补鼎没担炉”,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补锅没担炉”或者是“补锅没挑炉”。
这句俗语说的是,走街串巷的补锅匠一头挑着风箱、木炭、补锅工具,一头挑着用来熔炼补锅铁水的小钢炉,。如果没有挑炉子,那么锅就补不成了。
烧柴火的锅是用铸铁浇铸锻压而成的。现在农村里还能见到这种烧柴火的锅。(见图)
铸铁锅传热和保热性能好,温度均衡稳定,有锅气,做菜有风味,煮好的饭在锅里也不容易凉。如果用熟铁锅,菜放多下去,锅就凉了,炒不香。
浇铸的铁锅有厚有薄。家庭主妇喜欢挑薄的铁锅,煮得快又省柴火。然而,铸铁锅有点脆,在使用时难免磕磕碰碰,铲锅巴、扒锅灰等洗刷,有时会把锅碰裂痕。再买一口新锅比较贵。许多不富裕的家庭都选择了补锅。有的锅都补了好多次。把补锅匠叫来,虽然只有几毛钱,但也会讨价还价。一般情况下,无论钱多钱少,补锅匠都会接下活儿。
补锅匠会把破裂的地方,锅里锅外、裂缝,都刮得干干净净。再在裂缝处敲几个小孔,铆上铆钉。敲一些自带的碎铸铁、黄铜片在小小的陶瓷坩埚(táocígānguō)里,放到炉子上,用木炭围着,架起风箱,开炉鼓风熔炼,直到铁铜熔化了,再加一点硼砂清除铁水里的杂质,用钳子夹起,倒在固定在地上的铁锅裂缝里,上面用木块钉的厚布压实压牢,这样才不会漏水。补锅师傅也会弄得满脸满身都是黑乎乎的。
这里熔铁补锅是个关键环节。如果没有炉子,锅就补不成了。所以,补鼎,补锅没担炉,是比喻大事做不成。
如果写成“补鼎毛单炉”,那就像截图例子13所理解的那样,以为单个炉无法补锅,所以才臆测出“不能自顾自个儿”的结论。以前的工价是很低的,一共才赚几片钱,用两个师傅两个炉干什么?
14.卜mê(勿會)八卜假纱。
“卜”是“又”,方言;
“mê(勿會)”是“不”,方言;
“mê八”是“不懂”,方言。
“八”是“识”的错别字。
“纱”是“师”的错别字。
“假纱”是假师傅,假内行。
“卜mê(勿會)八卜假纱”的正确写法是“卜mê(勿會)识卜假师”。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又不懂又装师傅”。这句俗语是用来批评那些不懂装懂,假内行的人。
这里有“识”和“师”两个字是读白话音的。
汉语有许多字是读两种音的,叫做文白异读。平潭话特别多。
读书识字时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文言音、字音;平时说话时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
“识”字文读si,不识庐山真面目。“识”字白读bê,识字;人伓识一世苦。
“师”字文读sv,师道尊严,老师。“师”字白读sà,师傅,假师。
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
一曝十寒[yīpùshíhán],曝干[pòdà],
干干净净[gāngānjìngjìng],
干干酥酥[dàdàsùsù];
妇女[fǔnv],媳妇[xīnbu]。
因为平时平潭话说习惯了,因此不觉得有什么文读白读。
为什么一个字会出现两种读音呢?这里有进化的意义和历史的意义。除去进化的意义外,平潭话是古文时代的文言读音,也就是官方的文读。平潭话保留着很多诗经时代的语言(以后可以论证)。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王朝带来新民族组合的新官语,就有一些字用新的读法,这就是新的文读。原来的一些文读字变成了白读字。历史越悠久,文白异读的字越多。平潭话是所有方言中文白异读字最多的语言。
有人说文读,文雅;白读,土白。其实不然,论起辈分,白读是祖宗的语音,文读是子孙的语音。只是社会进步了。
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中也存在少量文白异读字,如“给”、“钥”、“剥”等。